当前位置:
胡建兵
近日,科技部公布《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有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黄牌”警告,被列入“整改类”。
此次评估共涉及到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43家、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打分则分为“优秀类”“良好类”和“整改类”三个档次。6家被“黄牌”警告,占到了被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近十分之一,占比之大,令人惊讶。这些被“黄牌”警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多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更是出乎众人意料。
尽管具体问题尚未披露,不过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大致了解其问题所在:最重要的指标是研究水平与贡献权重占到50%,其次是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占30%,还有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占20%。现实情况是,有的实验室科研项目报了一大批,但重视研发不够,许多申报的科研项目没在规定的研究周期内完成,或者成了“烂尾”项目;有的实验室负责人作为优秀人才刚刚从国外引进,其研究方向与实验室发展方向也不相符;有的实验室人才薄弱,队伍建设几近于无;有的是因为属于传统学科领域,发展缓慢。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排序,国家重点实验室仅次于国家实验室,其不仅对于高校等机构非常重要,也是所在地方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在引领创新发展中被各方给予厚望。一旦遭遇亮“黄牌”,无论是对实验室科研工作,还是对地方提升创新能力都是一种警示。倘若整改期内问题没整改到位,将不再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一旦被“摘牌”,意味着各种项目、实验经费、人员编制等也随之取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新增了“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等内容,就是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谁丧失科研质量、缺乏科研能力,谁就会被警告整改,甚至“去帽摘牌”,这理应成为科研评估常态。从评估结果来看,“质量”把关依然未松懈,如何确保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是对所在高校乃至一个地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