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易博文
一个山西小姑娘,13岁起“追星”,追16年了,还说要一辈子追下去,哪怕“再怎么努力,也牵不到偶像的衣角”。
听起来匪夷所思吧?哪有做这么长的“追星”梦不醒的。更离奇的是,她追的“星”,是长自己120多岁的、一位历史书上的湖湘先贤——谭嗣同。
别样“追星”,别有风采。这个名叫张维欣的女孩,追成了小有成就的谭嗣同研究者。“追星”之路,也由“一个人的孤单,变成了一群人的欢喜”。
读过《湖南日报》2月21日的报道《谭嗣同“铁粉”张维欣》,真为她感到欣慰。年轻人“追星”寻梦,是一件多美好的事!而由此绽放的花朵,又是多么令人喜爱!
张维欣是幸运的。开始“追星”时,没人说不,梦想的火花没被浇灭;为靠近偶像,“把高考志愿从一本到三本全填了湖南的大学”时,没被强扭到北上广深或籍贯所在地。放弃同济大学研究生保送机会,留校跨专业报考偶像喜欢过的建筑学时,没人骂她傻,逼她回头。
事实上,不少“追星”者遭遇的是婉言阻止或苦心劝诫:“别傻了,有什么用”“发神经”“太天真了,浪费时间”。
又或者,“追星”梦被掐灭,被年长者安排一个“应该学习的榜样”,比如革命领袖、科学家、大文豪等等,更多的可能就是身边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从而被“追星”。殊不知年长者眼里的明星,并不一定能和年轻人心里的明星对上号。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激发出一个人“追星”的热情,反而有可能挫伤积极性,使人迷失自我。强扭的瓜,不如因势利导的甜。
当然,“追星”也得作两面看。有像张维欣这样见贤思齐、奋发图强的别样“追星”者,也有“隔着铁栏杆、歇斯底里地尖叫着把手伸向明星”的疯狂“追星”族。对此,也不必太急。年轻人成长了,辨识力高了,其惑自解。强拉硬拽,往往适得其反。
在奔向“两个一百年”的大道上,年轻人是“追梦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给“追星”寻梦的年轻人以宽容、以掌声,就能少见到梦碎、多见到梦圆、多汇聚力量,五彩缤纷、具有无穷魅力的伟大复兴梦就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