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消费苦难的行为自私又缺德
2019-02-18 07:09:26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杨朝清] [责编:谭思敏] 字体:【

杨朝清

这两天,一则《春节后父母离乡返工,留守姐妹一路狂追倒地哭喊“妈妈别走”》的视频在网络疯转,视频中小女孩的哭喊声赚足了不少网友的眼泪。然而,作为视频拍摄地的贵州榕江县回应称,经调查该视频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是拍客为了吸粉摆拍的。

在享受了短暂的团聚之后,许多农民工又得踏上返城之路。“留在家里”还是“舍家追梦”,通常是大多数外出务工者两难的取舍。正因如此,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能从这则视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则“妈妈别走”的视频,拨动着人们的泪点,并快速成为热门话题。只不过这种背离真诚与真实原则的自媒体作品,即使技术再高超、内容再煽情,都要给予 “差评”。换句话说,用造假的方式消费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网友的个人“策划”,还是自媒体的“创意”,都是恶意炒作行为。

看似正义,实际上只是生意;看似情感十足,实则充满着功利与算计。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妈妈别走”和“穷到十年没吃肉”一样,都是某些自媒体为骗取流量的炒作。为了眼前“钱景”,它们将公共舆论场搅得“一地鸡毛”,自己却在暗中浑水摸鱼。

在真伪莫辨的网络舆论场中,一些受众很容易被那些精心编织的网络产品牵着鼻子走。事实上,屏幕前的故事和屏幕背后的真相难免会有出入和偏差,眼见的并非都是真实的。“妈妈别走”表面上是对弱势群体生存环境的关心,实质上却是在消费苦难,其初衷只是用编织的悲情故事来吸引人们关注、刺激人们的表达欲望,从而为自家“爆款”文章提供噱头。

自媒体竞争激烈,一些人不是静下心来生产优质内容,而是挖空心思玩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套路”。它们热衷于“走捷径”,将“编故事”作为“生财之道”。为了利益变现,一些人早已将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抛于脑后。

给予留守儿童爱与关心,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作为,而不是弄虚作假的“妈妈别走”。这种消费苦难的做法,说轻一点是自私缺德,说重一点是对留守儿童的“二次伤害”,公共部门须对这类毫无底线、自弹自唱的自媒体给予必要的规训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