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艺
1月16日,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栋梁其摧兮,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于敏与“核”共舞半个世纪,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向世人阐释了拼搏与奋斗的真谛。为了中国的核事业,于敏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于敏与他的同事一道书写出中华民族在核武器研制领域的传奇,在两年多时间里研制出我国的氢弹,彻底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保卫了国家安全。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于敏,这个名字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之所以极其陌生,是因为他为国家核事业的建设,隐姓埋名了28年。当年,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同于敏会晤,称其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了这个称谓,“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种把名利看得很淡,把责任看得很重的奉献精神,值得后人尊崇、学习与坚守。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榜样的后代是迷茫的。在当今国际舞台上,中国之所以能坐拥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能赢得一个相对安全和平的发展环境,很大程度上与于敏、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当年隐姓埋名、孜孜以求的杰出奉献密不可分。
每一位大国脊梁的离去,都是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损失。这些年,社会价值观多元,在泛娱乐化、泛物质化的潮流裹挟下,“将军生死无人问,明星家事天下知”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今,享受和平安宁的我们,若对这些被誉为“国之栋梁”的科学家一无所知,若不铭记那些国之栋梁的历史功勋,于国家、于民族而言,其后果简直无法想象。
英雄不可忘,我辈当自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于敏这样的前辈,在当年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愿将一生献宏谋”。活在升平之世的我们,更应当将一己之力,投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