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晓瑜
“一送老者添福寿,我的妹妹子呀,啦呀咿呀嘿;二送少者万年春,我的哥哥子呀,咿呀呀咿哟;三送桃园三结义;四送四季发大财……”,一对男女演员的表演伴随着阵阵器乐,在我们村里的乡村大舞台上飘出。这熟悉又久违的地花鼓不禁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地花鼓是我最值得回味的少年时代文化享受。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的故乡益阳修一个大型水库,叫鱼形山水库,本来就人多田少,附近又没有地方安置,省里就组织一部分家庭举家移民到当时地广人稀的黄盖湖畔。我的父辈就这样来到这里围湖开垦,经过他们的艰辛耕作,数年之后开始尝到了“鱼米之乡”的甜头,倒也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实行责任制分田到户,由于我们这里湖田较多,又十分肥沃,粮食产量高,还可以在农闲时下湖捕鱼,家家户户收入可观,提前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那些留在益阳老家库区附近的乡亲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由于修水库失去了田地,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于是他们想到了移民来的沾亲带故的亲友,看能不能下来寻求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他们来走亲戚,总是不能空手,有人就想到了打地花鼓。益阳是花鼓戏窝子,地花鼓是农村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不要台子,不要场地,两条板凳宽的地方,三两人就可以把戏唱转。每年正月间,老家人送戏成为了来慰问亲人不错的选择。他们辗转从村里走二十几里路到益阳城里坐汽车到长沙,改乘火车到岳阳或者临湘,再搭汽车来到我们这里,头天天刚蒙蒙亮出门,第二天才能到,也是不易。
他们会选择在一家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落脚。来的当天,吃顿亲人做的丰盛的大鱼大肉,酒足饭饱后,就开始了他们挨家挨户的送戏访亲。当然是亲戚牵头带他们去,提一个篮子,用来装包封和烟酒。记得来我们这里次数最多的是杨爹家的亲戚和大满叔家的亲戚。
每伙来唱地花鼓的一般是一男一女两个主要演员,这男的演丑角,称为“三花子”,头戴无边草帽子,系条白裙子,拿把黑折子扇,弯腰扭着矮子步,很滑稽的样子;那女的演花旦,穿彩衣裙,头戴凤冠,一手舞着花手巾,一手舞着把扇子,走着摇摆步,笑盈盈地扭出各种姿态。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旦角风摆柳,丑角巴地梭”。因为怕人多车费开销大,他们一般只来两个主要演员,打小鼓小锣小钹之类的都是当地人帮忙。
打地花鼓拜年不分白天晚上的,我们这些细伢子总会跟着他们前前后后、跑进跑出的看热闹。一行人敲锣打鼓走,演员进得门来,首先是叫声给东家老板拜年来了,家家户户都会出来放挂鞭炮迎接,客气地装烟、筛茶、端盘米泡块、红薯片、豌豆花生之类请大家吃。唱的地花鼓一般是《拜新年》《送恭喜》《送财》之类的。唱到快近尾声时,提篮子的带路人会开始说多谢多谢、东家大方之类的恭维话。这时,老板屋里会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包封(红包),里面一般三到五元,也有十元的,双方一般都不会说啥,有亲戚关系可能会多点,客气的还打发几包沅水、香零山之类的香烟或两瓶自家酿的谷酒。
每家演出大概十分钟左右,我们这些细伢子就会提前跑去下一家报信:打地花鼓的来了!就这样一路乐此不疲地在村里面家家户户转。有时有的人家走亲戚去了或者睡得早,在门前敲几下锣鼓,没有动静,就到下一家。到了晚上提着灯笼走,一路灯火很是热闹。全村跑完大概三到五天,有时候碰上雨雪天气,路不好走,要一个星期。据说他们每个演员每年也能够有三五百块钱收入,这在当时是蛮可观的,能解决家里不少问题。所以,他们一般年年都会下来打地花鼓。
看地花鼓的日子每年春节伴随我,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带给我们许多欢乐。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打地花鼓的老乡就少下来了。虽然也听过湖北那边过来的渔鼓等,但我总觉得故乡的地花鼓十分亲切,一直很怀念那远去的花鼓声!我曾经找来做客的益阳老乡打听过多次:为什么打地花鼓的不来了?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个腔调:没有时间,都到广东打工去了,回来过年,正月间只有几天假在家陪亲人;现在打工收入高,也不愿意做那种碍人情面子的事了。我听了不无遗憾,过后更多的是高兴!
今年地花鼓又来了。带队来我们村里演出的,是杨爹家的亲戚满妹子,当年她十七八岁的时候来我们这里演过。她说这几十年虽然在外地打工创业赚了钱,但总觉得打地花鼓的行当丢了可惜。今年,她听说有外国友人在家乡鱼形山水库搞旅游开发,就卖掉广东的厂子回益阳组织了一个民间地花鼓剧团。几十年过去,益阳地花鼓还是很红火,她在景区和周边地区演出应接不暇。她还准备办一个地花鼓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地花鼓演员。我们村支书龙哥也就是杨爹的儿子知道乡里乡亲都很喜欢故乡的地花鼓,特意联系老表满妹子来演出。
本来龙哥准备安排车去益阳接他们,满妹子说自己有车,走高速过来两个半小时就到了。在村里新修建的文化活动中心演出,白天下午演一场、晚上演一场,两天演了四场地花鼓,每场都演几个当年演过的经典地花鼓。来看戏的除了本村人,还有附近十里八村闻讯而来的,乡亲们看了演出直呼过瘾。
演出结束,龙哥准备了两千块钱红包给演员,满妹子再三推却,说什么也不肯要。她说现在都不差钱,来联络一下亲情,可以传播故乡地花鼓文化,当年在这里打地花鼓劳烦过很多亲人,也算是作些许回报!
满妹子表示,今后还会来这里为亲人慰问演出,也准备在这里带几个徒弟去她的地花鼓培训学校学习,让这里的亲人能够在家门口长期欣赏到故乡的地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