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艺术家的风范与文人心性传统
2018-11-23 10:11: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龚旭东] [责编:曾璇] 字体:【

龚旭东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内忧外患,新旧交替剧烈,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与文化氛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作为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腹地, 文化艺术仍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继往开来的书画大家与书画作品,影响深远。

这次联合利国文交所举办“民国范——民国湖南书画名家展暨品鉴会”,展出了何维朴、曾熙、陈三立、齐白石、冯臼、萧俊贤、符铁年、章士钊、谭延闿兄弟、杨树达、沈从文、高希舜、周令钊、张一尊等名家先贤的书画作品,令人兴奋而感佩。

何维朴承继了何氏一族的书画艺术传统。曾熙、陈三立、章士钊都是能够体现湖南乃至中国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与氛围文人艺术家特质的人物。谭延闿兄弟的书法则是民国楷书书风的重要标识;我过去把谭泽闿当成一个纯粹的书家,因为他的纯书家性的作品很多,谭延闿其实更性情、更文人化一些,但是这次谭泽闿的一幅作品我很喜欢,所书内容特别有趣:“秋高酒熟,极思携元美子与朋辈饮燕市中,醉为吴歌,相枕藉于鼓掌之间,岂可得焉。”这是传统文人心性的最典型的表达:秋天来了,酒已酿成,特别想携美人与朋友们一醉方休,如何才能得到这样的境界呢?这是一种很见性情的表达。从这些民国先贤名家的作品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文人的心性传统,这个传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根本。只有见真性情的作品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胸怀、学养、气质。这样的作品,挂一幅在家里,就可以形成一种气场,它会涵养人,会养人的“气”。这对于一个家庭是很重要的。

本次展览有一个亮点,就是萧俊贤、冯臼、符铁年等,这是过去展览很少展示的。20世纪初,声震京城的湖南画家就是冯臼、萧俊贤、齐白石,时称“冯萧齐”,萧俊贤、冯臼都是当下严重被低估的。这次有一幅齐白石和萧俊贤合作的作品,在收藏上特别有意义、有价值。曾熙、萧俊贤、冯臼、符铁年都是衡阳人,晚清、民国衡阳产生了一大批出色的艺术家,这是湖南艺术史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的现象,应该深入研究探讨。衡阳有一个特定的文脉传统,影响着文学、书画、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是可以深入挖掘研究的。写过《湘军志》的王闿运晚年到衡州船山书院当山长,培养了一大批人,齐白石、杨度等都是他的学生。民国时期,衡阳还产生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陈少梅。我特别喜欢陈少梅。我认为陈少梅的早逝,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大损失,陈少梅在世不到五十岁,但他绘画的艺术境界已经可以进入整个中国书画艺术史。所以我认为陈少梅是湖南人的骄傲,一点不比齐白石差。只是他去世得早,所以被严重低估了。

这次“民国范”书画名家展应该促使我们思考:艺术家创作的根在哪里?艺术家的心性能不能从他创作的作品里真正体现出来?而这个问题对收藏来说也极为重要,所以这个展览也应该促使我们思考:艺术收藏的根本是什么?

品鉴、收藏书画艺术品,必须要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能够从书画作品的表象看到它的背后、看到书画作品之外的东西,这一点至关重要。实际上,就是能够真正体悟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的最高表现,包括作家的心性、气度、学养、个性、风格等等。我之所以为本次展览取名“民国范”,是因为从这些民国先贤的作品中能够见出这一代文人、艺术家的心灵意境。“民国范”的实质,是这一代文人艺术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传统、学养、才情。

民国一代艺术家,是中国纯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最后一代,他们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及艺术的训练与熏陶,他们又经历了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他们是不可重复的一代人。我相信,纯正的中国传统在被拦腰砍断以后,一定还会重新发芽、生长、承续,当然这需要时间。我们的承续传统的依据在哪儿?民国文人、艺术家体现出来的艺术传统和文化传统,包括心性传统,是离我们最近的,这至关重要。“民国范”的“范”,首先是风范,是人的风范,是整个“这个人”的心性、学养、艺术品格的风范;然后,是榜样,是标杆,是标准件。并不是说现在的艺术创作也一定要这样,而是说应该怎么做文人、做艺术家,这一点至关重要。

展览筹备时我看过这些艺术作品,深感亲切与感动。因为从这些作品里,我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气息。比如沈从文的章草,非常随性随意,是回忆他在1961年的一段愉快的经历,很能够体现出沈从文在特定年代、特定状态下特定的情感状态,可能在沈从文的文集里都没有收录。这些书画作品对当代湖南艺术家如何传承、创新传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