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大米”新国标,新在哪
2018-10-30 09:44:18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金雨] [责编:曾璇] 字体:【

欧阳金雨

早上起来翻阅报纸,一则新闻吸引了注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近日发布《大米》(GB/T1354-2018)国家标准。细读新国标,除了质量指标、产品等级上的调整较为专业外,笔者对两个变化最感兴趣。

一是新国标对大米加工精度设置了上限。2009年修订的旧国标对一等大米的加工精度要求是“米胚和粒面皮层去净的占90%以上”,而新国标改为80%至90%。稍一比较便会发现,加工精度从“下限是90%”改成了“上线是90%”。这一看起来不大的变化,背后却是人们健康观念的大变革。

以往,人们总觉得大米越白越好、越精越优。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大米的加工精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而近年来营养学专家却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主食太“精”,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丢失。比如,精制白米碾去了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米胚和皮层,保留的主要是淀粉,进入肠胃之后变成葡萄糖的速度快,特别容易升高血糖。新国标将精度下降,是人们营养和健康观念提高的体现。

另一个变化让人感到新奇:新国标首次规定在大米标签中要标注“最佳食用期”,并提出了“品尝评分值”这一衡量大米食用品质的定等指标。以前的规定只有保质期,强调的是质量安全,现在要求标注最佳食用期、品尝评分值,显然更加重视品质和口感。大米新标准呼应了人们不断提升的饮食需求。

这两个标准之变,势必会对粮食企业产生影响。以往的大米市场片面追求精、白、亮,造成碎米和电耗无端增多。这不适应我国当前绿色发展的理念。新国标的出台,实际上是倡导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新国标在标签方面越来越规范,也进一步方便了消费者选择。此外,根据专业分析,新国标在质量指标、产品等级上的这一次调整也更加强调对接国际标准,将有望促进国产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湖南是产粮大省,面对即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国标,应及时对接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