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让百姓在家门口与文化相会
2018-10-11 09:05:5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邹晨莹] [责编:李 慧] 字体:【

邹晨莹

晚餐之余,江边信步,总能目睹百姓生活场景的“特写镜头”:或随性而歌、律动而舞,或快意拨弦,他们呈现的是不带修饰的市井文化图。哪管舞台是否简陋,哪怕专业技巧缺少,他们身上透着的,是精神的追求和生命的活力。

这追求和活力,也许关乎文化建设的宏旨。10月11日,第六届湖南艺术节开幕,这将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我们当然需要有思想的学者、有内涵的作品、高票房的电影走向世界,在全球舞台参与价值观对话,进而获得文化话语权。但同样重要的,也是形成前述之基础的,是广阔深厚的土壤、具备气质的个体。

“广场舞大妈”,这个标签常伴随着刻板印象和异样眼光。仔细想来,她们白天含饴弄孙,儿女晚归后才有些自主可控的时间,盯着电视容易陷入空虚,那不就自发探索出“广场舞”丰富生活?再看国庆长假期间,湖南省博物馆前逶迤长蛇阵数小时的守候,只是为了看“辛追娭毑”一眼。这些无处不在的场景启示我们,人们如此渴望生活为文化所滋养,文化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是如此不可或缺。

需求常在,而供给不常有;需求不复杂,而供给有时不对路。有些地方投巨资搞文化设施建设,但群众文化活动仍“冷锅冷灶”,有的地方尽管提供各种文化资源,但群众有兴趣、有共鸣的内容太少。不问“民声”的单向文化供给,势必难以获得广泛认可,难以有真正的生命力。参与者“走心”,文化发展才能与“以文化人”相互激荡。

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与文化相会,应成为文化建设不懈的追求。日前,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读来令人为之一振——“家门口文化服务圈”的提出,既契合湖湘禀赋,又符合人民期待,既把住时代脉搏,又指向长远:不仅在于缩短物理空间上的供给距离,更是消除文化表现形式和公众理解、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落差。实践方面,也有可喜的范例。“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还有即将开幕的湖南艺术节,这些盘活原有文化资源、从细微处打造城乡文化风貌的实践,就是文化服务功能的鲜活创新,也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