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希望田野上的能人
2018-09-28 10:14:2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陈逸杨] [责编:曾璇] 字体:【

陈逸杨

我老家在衡山县店门镇能仁村,原来很艰苦,更贫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村真正成了“希望的田野”。

能仁村藏在巍峨秀丽的南岳衡山深处,有祝融神庙、能仁寺、古梯田、古衡山书院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但这个人文厚重的一方福地,改革开放初期却是国家级山区贫困村,路不通,电不通,邮不通,现在能仁村已成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漂亮的农舍坐落在大山深处,95%以上的家庭有摩托车,25%以上的家庭拥有了汽车,近一半的家庭在城镇购置了商品房,网络、水泥路、三相电已基本覆盖,还兴建了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图书馆等公益设施。村子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搭乘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修通了机耕路,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青年人走出大山务工、经商,一些能人回乡带领村民加工竹林工艺品、种植茶叶,发展旅游,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和谐化,还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密切关系,物质文明只有与精神文明同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能仁村土生土长的康才德1991年外出打工,在南京、深圳等地创业获得了成功,在外漂泊近30年,始终眷恋着家乡。2010年,他听清华大学教授讲了一堂国学课,深感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禁联想到家乡的人文历史资源,便与夫人商量,卖掉深圳的公司和房产,回家乡建设文化基地,决心将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解决现代社会问题。6年来他从修盘山公路给村民带来出行之便开始,在古衡山书院原址旁修建衡山书院及乡村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义工生活院、耕读园,全部免费开放,开设传统文化公益课程,村民们可以来这里学习传统文化,还吸引了10多个省市的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义工前来修习。公益项目的开展,改善、带动了能仁村的道路、电力、网络、交通、文化和医疗事业等,文化扶贫惠村民、树新风,帮助村民提高收入,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父老乡亲们对康才德办学兴教极为支持。2012年他动工修盘山公路,许多乡亲主动帮忙、无偿置换山林土地,全力配合支持他以村民合作共建的形式筹备书院公益项目。康才德决定重修书院周边一段千年古道,他召集乡亲,讲好200元一天工资包午餐。大家齐心协力,不辞辛劳,终于拓宽恢复了石台阶路。完工这天,康才德准备了数万元现金发工资,哪想刚刚一起吃饭的乡亲们却飞快起身回家了。原来乡亲们一致决定:这次修路做义工,不要工钱!

书院建设和运营资金紧张,康才德太太陈贻菊把深圳的房产转让掉,全部投入到这个公益项目里。康才德深情地望着妻子说:“我把钱捐了,你把家捐了,以后我们只能住在山里种田养活自己了。”陈贻菊笑着说:“山里有什么不好?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好,我现在会种菜了,可以养活自己,饿不着。”

书院的公益活动和传统文化课程免费向当地居民开放,学习课程、吃住、文具、日用品都由书院提供。从开始大家半信半疑,到乡亲们逐渐相信并接受书院公益服务的模式,如今报名要排队轮候。了解、学习传统文化后,乡亲们的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明显减少,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大家自发践行公益课堂提倡的“孝亲尊师,敦亲睦邻”,当地的农业、旅游、康养、文艺产品等行业发展也被带动起来了。康才德还策划帮助村民改造老屋,开农家乐、专业文化民宿,使大家感受到除了世代农耕之外,农民也可以有一个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造就了一批农村的精英,他们既保留了农民纯朴善良的本色,又心怀乡村振兴的理想,他们将为希望的田野更加富裕兴旺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