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9月19日,澧县城头山镇牌楼村,金灿灿的稻穗。 黄婷婷 摄
9月22日,城步苗族自治县土桥农场管理区文田工区10组,橘农展示丰收的柑橘。严钦龙 摄
9月20日,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朱东阳(左一)手捧新米,满心欢喜。刘欣荣 摄
9月22日,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古侗寨,村民忙着晒稻谷。尹序平 摄
编者按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向全社会传递了重农崇农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农业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300亿公斤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眼下的三湘大地,又见稻穗金黄、瓜果飘香,各地农民忙丰收、庆丰收。
秋分前夕,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农村,见证这片土地的丰收气息:自然的秩序亘古如新,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留下了重农的基因;勤劳创造万物,汗水结出的果实特别甘甜;用新米拜谒先祖和农桑,在丰收的喜悦中,虔诚表达对土地、自然、万物的感恩与敬畏之情。
本报呈现来自丰收一线的报道,让读者共享农民的喜悦,敬请垂注。
秋分时节来“尝新” 新米煮饭喷喷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勇
通讯员 刘魁春 刘欣荣
在衡阳地区,通常在传统节日会举行祭祀仪式,除了春节、清明节、“七月半”之外,还有一个鲜为外人知的“尝新”节,也会举行祭祀仪式。
据衡阳县史料记载:每年新种的稻子收割后,选定一个日子,用新收的稻谷加工出来的米(叫“新米”)做饭,准备几个平常难得吃到的菜,全家热热闹闹吃一顿,叫“尝新”。
9月20日,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种粮大户朱东阳,正忙着为这一年一度的“尝新”张罗。
一大早,朱东阳就电话通知碾米师傅,把车载碾米机开到了自家门口。昨天刚晒好的新谷,在碾米机中脱去“外衣”,白花花地“流”入箩筐。
妻子在厨房洗菜、剁鱼、蒸肉,为今天中午两桌人的“尝新”准备大餐。
今年60岁的朱东阳,原本在城里做干货批发生意。2013年,他回到家乡,流转800亩田地种水稻。如今,他流转的田地达到3200余亩,成为全县屈指可数的种粮大户。
往年,朱东阳家的“尝新”一般都选在农历七月上中旬,尝的是新产早稻米饭。今年因为遭遇干旱天气,早稻收割后,他和帮工们一直忙于从蒸水河里抽水灌田。“虽然没有干死一蔸禾,但‘尝新’的日子得往后推了。”
早稻谷烘干后已全部卖出去,朱东阳决定用今年新产的中稻米来“尝新”。在他心目中,无论如何,这个仪式是不能少的。
仪式不但不能少,而且还很讲究。妻子在厨房做菜,不能像平常一样可以先尝“咸淡”。因为,“尝新”是要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后人不能先动嘴吃。这对家庭主妇来说,也是一次厨艺小考验。
临近中午,饭菜上桌。
首先,祭拜天地。朱东阳说,祭祀在过去是祈求“天王老爷”风调雨顺,现在不讲迷信了,但我们明白要敬畏天地、顺应自然、保护生态,这样,才会有好收成,辛苦的劳作才会在田里得到回报。
之后是祭祀祖先,追怀先人的养育之恩。朱东阳弃商务农,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回老家侍奉母亲颐养天年。两年前,母亲享高寿辞世。此刻,回想过去,尤其是在那吃不饱肚子的年代的“尝新”节,母亲想尽办法让自己“打牙祭”的情形,朱东阳心潮腾涌。
最后是孝敬长辈,继承重农重粮的传统。朱东阳妻子的叔父肖东太,年逾八十,是本村的市级“非遗”项目稻草龙制作和表演高手,德高望重。今天,肖东太老人第一个动筷子,其他人再按长幼顺序依次尝饭尝菜。
在朱东阳记忆中,“尝新”节只邀请亲戚和邻居到家里来。现在,邀请对象增加了必不可少的帮工。不管是拿固定工资的长期工,还是按天结算工资的临时工,都是他家“尝新”节的座上宾。
“这大半年来,大家辛苦了!菜虽不多,饭请呷饱。”朱东阳和妻子一起举起酒杯,客气地向各位帮工敬酒。是的,一年又一年的丰收,都是这些农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就拿今年的中稻来说吧,朱东阳家今年种了约1600亩,全是优质常规稻“美香占2号”,平均亩产达550公斤。按照之前的协议,全部卖给县里的角山米业公司,价格高达176元/50公斤,“可以卖300多万元”。
来自西渡镇小海村的万加和,长期在朱东阳的田间“上班”,每年收入约5万元。咽下第一口饭,他笑呵呵地说:“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新米,煮饭硬是喷香的,不要菜我都能呷两碗。”“干杯!”收成好、收入也好的喜悦,注满了每个酒杯。
其实,菜肴并非不丰盛,大碗盛着的红烧肉、水煮鱼等等很是诱人。肖东太老人说,“尝新”的本意就是敬畏天地、崇尚劳动、分享成果,但过去常常吃不饱,所以会在这个节日杀猪、打鱼、磨豆腐,现在天天都有鱼有肉了,大家更在乎的是这个节日的氛围了。
朱东阳对此非常认可。他说,党和国家确定每年的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自家碰巧把“尝新”节推到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以后就按这个安排,在秋分前后尝中稻米饭,庆祝丰收。
勤是传家宝 土地不负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周月桂
长沙城北,望城区茶亭镇境内,幕阜山余脉绵延,其中有一座吴家大山,山里有一个背风向阳的陡峭的山坡,名吊马坎。吊马坎上生长着上千株猕猴桃,几位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已经在此耕作了6年,今年终于有了收成,眼下正是采摘的旺季。
9月21日,记者在这里看到,猕猴桃丰盛的藤蔓枝叶,铺了满坡满岭。顺着山坡往下走,钻入藤架底下,才能发现垂下的一串串挤挤挨挨的褐黄色果实。轻轻一拉,成熟的猕猴桃便收入手中。
谭家园村的老村干部谭应龙,人称“应爹”,正带着“昆爹”“华爹”“罗大侠”等人,钻在茂密的猕猴桃藤架中,一边摘果子,一边心情颇好地互开玩笑。
初秋的阳光仍旧烫人,蚊虫也频频扰人,几个从长沙城来这里体验采摘乐趣的客人摘了几分钟便纷纷歇手。几位“爹”却浑不在意,不到半小时,一人摘了一竹篮,全部整到两个箩筐里。
“这有上百斤了,只有‘罗大侠’能担上去。”大家说。
人称“罗大侠”的罗学良已经72岁了,黑瘦结实,因为力气大被称作“罗大侠”。他不说多话,拿起扁担挑上肩,稳稳地往山上走。小路又弯又陡,从山沟里走上来有1公里的路程,一般人空着手上来都觉得费力,“罗大侠”硬是没有歇一下脚,直接担到了山上。
山腰上有一株猕猴桃,因为根扎得深,一年四季既不需要施肥也不需要浇水,长得蓬蓬勃勃果实累累,这一棵就有四五十公斤的产出。
“今年估计能收5000公斤。”“花果山”的缔造者,66岁的退休老干部谭小杰也穿一双雨鞋赶过来收果子。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丰收气息的“花果山”,6年前还是一片长满茅草灌木的荒山。用山里人的话来说:“一山好柴火。”
此地原来见缝插针地开垦了一些水稻梯田,但山上的土很薄,灌溉困难,地形复杂,无法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一年到头收成有限,于是渐渐就抛荒了。
谭小杰是这座山里长大的,看不得这样的荒废,“我祖辈勤劳,从没出过懒汉,觉得把地荒了是作孽。”
2012年,谭小杰从长沙市雨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决定在这片荒山里“种点东西”,从湘西引进第一批红心猕猴桃苗子。
不久,退休的谭应龙来和谭小杰“搭伙”了,又聘请了9位村民开荒种苗,都是60岁以上的“闲散劳动力”。
山上开荒远比平地艰难,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杂草荆棘丛生,有时还需要从别处运来泥土。
每年七八月份,气温最高,山上的猕猴桃也最难“伺候”,老人们最初都是一担担挑水浇灌,后来千辛万苦打洞挖沟,从山上引来了水,又用电泵从水库提水,修建了8个蓄水池。
千般辛苦,种下两三年的猕猴桃却无一挂果。谭小杰请来省农科院专家,才明白猕猴桃植株分雌雄,要按照8比1的雌雄比例种植,而自己种的全是雌株,只好重新补种雄株。
年年补种,四处取经,如今猕猴桃树已经发展到了2000多株。2016年开始部分挂果,今年终于迎来盛产期。
除了猕猴桃,谭小杰还尝试种植了油茶、桃树、梨树、枣树、冬瓜、南瓜、丝瓜、芋头等等,“就当是做试验,帮老乡们找出一些合适的品种来,让大家把荒山种起来”。
今年桃子、李子、梨子都丰收了,而且味道特别好,此时节,还有红枣挂在枝头,小南瓜爬在架上,芋头也即将成熟。周围有村民在他带动下种了油茶,去年也小有收成。
“这山里头真的很长东西咧,老话说,勤劳是传家宝,只要人勤奋,土地是不会辜负人的。”谭小杰说。
宁乡土花猪 滋味盼头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黄婷婷
9月21日,记者来到宁乡花猪原产地流沙河镇草冲村,和当地村民一起分享中秋节杀猪的喜悦。从将军大道驶入,不多久便到了村民何长才的家。
何长才在草冲村担任了2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卸任之后,闲不下来的他,又开始张罗成立起宁乡石柱土花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都说宁乡土花猪肉肥而不腻、清甜好吃,何长才特别强调:“要吃正宗的土花猪,还得来草冲村。”提起土花猪,老支书有说不完的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草冲村是宁乡土花猪的正宗发源地,肉质自然是最好的。”
何长才自家的猪圈里,即将出栏的土花猪在哼哧哼哧吃着熟食,20多头出生不到1个月的小土花猪,则围着母猪,欢快地跑动着。
今年,何长才给流沙河镇的5个村共90多户贫困户免费送去小猪崽,鼓励他们养猪脱贫。
郭伏秀是草冲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9月17日,她卖掉了今年养的2头花猪,每头约100公斤,卖了6000元。清理清理猪圈,又准备继续养小猪崽,干劲十足。
“说到养猪卖猪,我可是村里的能手!”何长才说,自己会为贫困户提供“跟踪服务”,给他们提供养猪技术指导。
“这几天又有一批生猪出栏,好几个人来找我买猪肉,杀猪过中秋。”何长才笑呵呵地说,“我们今年还和长沙市雨花区政府合作,固定供应新鲜土花猪肉,‘回头客’越来越多,生猪的销路不愁了。”
何长才铺上一块单人床铺大小的板子,当天新鲜宰杀的花猪肉铺在板子上。
家中巧妇将新鲜猪肉制作成一顿盛宴。还未上菜,何长才2岁的外孙女便闻香而来,眼神直勾勾地盯上了灶台上炒好的这盆花猪肉。
“开饭喽!”菜上桌后,何长才夹起一块土花猪五花肉喂给外孙女,小家伙立即伸手抓住,有滋有味地啃起来,看门的小黑狗蹲在桌边,眼巴巴看着,直摇尾巴。
何长才告诉记者,今年7月送出去的200多只小猪崽,现在都养得十分健康,村民们盼着这批猪出栏,一起杀年猪,迎来一场大丰收!
世代种田人 田间丰收忙
——澧县城头山镇稻谷收割见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黄婷婷 通讯员 曾颖彧
在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牌楼村,种植大户黄道湘在这里共流转了400亩田地,而眼下,正是中稻收割时分。
虽已到初秋,9月19日上午,阳光依然十分强烈,将金黄色的稻田镀上一层油画般的色泽,正好晒干了清晨的露水,是收割的极好天气。
黄道湘开来收割机,请来附近的村民帮忙,收割机进入田间飞速作业,很快收割机车厢便装满了稻谷。
时至中午,眼看着太阳越来越毒辣,收割机吞入稻穗,吐出秸秆。在阳光的烤晒中,浓烈的稻香弥漫田垄。
趁着大晴天,黄道湘预计用3天时间,把成熟的100亩中稻收割完,每亩可收获550公斤到600公斤稻谷。
今年,黄道湘全部改种了优质稻,他跟记者算了笔账,每50公斤,优质稻要比普通稻收购价高出30多元,这季中稻,收入会比往年多。
黄道湘站在田埂上,时刻关注着收割机作业,一经收满,他赶忙指挥着将收割机车厢的稻谷倒入路边的货车中,如此4至5次,一车装满,便立即运到附近的合作社进行烘干。
负责收粮的湖南锦绣千村农业合作社业务经理宋翔说,合作社对收来的稻谷都会进行含水量、米质、出米率三项指标的检测。记者抓起一把刚从精米机脱谷而出的新米,还有些温热,脱谷后的优质米粒,完整饱满。
湖南锦绣千村农业合作社的仓库中,金黄色的稻谷堆成小山,这里相当于周边农民的“粮食银行”,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可以把收割之后的稻谷存在这里,待到价格上扬时再进行结算。
合作社总经理黄平说,去年收购过来的稻谷全是普通稻,今年仓库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优质稻了。
这片由澧水及其支流滋润的澧阳平原,是洞庭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的时候,先民栖居在这块土地上,挖筑水沟、蓄水坑,种植稻谷。
6500多年前,先民们便以加固田埂保水固田等做法,展示了澧阳平原农业文明的智慧之光。当今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依然传承先辈流传下来的农耕文明,辛勤耕耘着这片肥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