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农产品“进城”还需多方发力
2018-09-17 07:33:1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德良] [责编:肖秀芬] 字体:【

沈德良

几天前回了一趟老家,看到设在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内的“农村淘宝”没了往日的喧闹。进店一看,货架上只稀稀拉拉摆放着几件等待取件的“网货”,“进城”的农产品难见踪影。与店老板搭讪,他一脸淡漠,直言“生意今日不比往昔”。

曾几何时,伴随阿里巴巴“千县万村计划”出台,农村电商被各方寄予厚望:各大电商平台瞄准农村这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地方政府期待借助平台的闭环功能,助推农产品“进城”,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

然而,短短几年,热潮快速消退,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遮无挡。如今“网货下乡”是有了,但“农产品进城”几乎起色不大,网络的魔力没能填平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

在城市大行其道的网络平台,为何在农产品领域却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淘宝给农产品进入网络平台设定了较高门槛,不仅要有高额保证金,还要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对于农民来说,这道坎很难迈过。而去年6月开始的‘大三通’,原本独立的农村淘宝APP的商品与商家,一起并入淘宝平台,竞争力略逊一筹的农产品,瞬间湮灭在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中。”有专家道出了“农村淘宝”式微的缘由。

电商是“头脑经济”。当下,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大多进城,留守乡村的“386199”群体,怡然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人传授网络销售的基本技能,或者没有专门机构把他们组织起来,“农产品进城”这条“短腿”就难以补齐拉长,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逆差”自然难以逆转。

几个月前,到湘西扶贫联系点结对认亲,深感农产品“待在深闺人未识”:玉米棒子在城里超市卖到两块钱一根,但这个贫困山村里没有施化肥、没喷洒农药的甜玉米却鲜有人问津。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交通不便、地域差距、人才缺乏等因素,都是他们参与网络经济难以逾越的门槛。

合作化、集约化发展,是农产品借助网络平台进城的关键。相比冷清的“农村淘宝”,老家一对“姐妹花”开办的“微店”则生意兴隆——她俩收购十里八村的农副产品销往各地,一年下来收入不菲,不少农户也乐于接受这种销售方式。如此看来,让更多优质农产品畅通“进城”,还需各方多动脑子、多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