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艺
干事创业、改革发展都有规律可循,既要主动进取、尽力而为,又要尊重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但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用力过猛”“寅吃卯粮”的现象,成为了脱离现实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值得引起高度警觉。
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是克服和防止盲目蛮干、贪大求快、脱离实际弊病的良方。搞“一锤子买卖”式的竭泽而渔,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暂时解决一部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满足甚至超额满足当地群众的现实需求,但“用力过猛”很有可能事与愿违,欲速不达。比如,有的县级城市动不动搞双向8车道、10车道的大马路,在县城之间修建城际干线,往往一个项目下来,动辄需要数亿甚至10多个亿的投资,明显超出了自身财力的承受能力,必将拖累各项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拟将申建地铁城市的财政收入、GDP、人口等门槛同时提高。不难发现,这一新的标准是为各地的“地铁热”降温。
这些年来,我省以高速、高铁等为标志的“大建设”搞得很好,但农村公路、农民饮水、电网改造、垃圾处理等“微建设”差距不小,全省高校面貌、城镇中小学改造成绩斐然,但不少农村孩子上学仍然辛苦跋涉。现实而言,地方财力的“蛋糕”就那么大,在一些“面子工程”上“用力过猛”、投入过多,就势必减少那些与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微建设”“微服务”的投入。
那些看起来不足为道的“微建设”“微服务”,的确没有拉通一条大马路、兴建一幢高楼大厦来得一目了然、政绩显赫,但它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同样高大。各地要及时从那些“虚胖”的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等项目中抽身出来,将宝贵而有限的资金财力用到刀刃上,用到与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很强的民生领域,通过一个个“微建设”、一项项“微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