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倚天利剑气如虹
2018-06-28 08:13:0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小雷 施泉江] [责编:杨柳青] 字体:【

湖南日报记者 周小雷 施泉江

通讯员 张路平

两个光点迅速接近、接近,突然间迸发出耀眼的强光,照亮了茫茫夜空,拦截导弹与“来袭”导弹瞬间相撞……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参与试验的国防科技大学自动目标识别重点实验室某技术创新团队的两名老师紧张兴奋、目不转睛盯着大屏幕,手心攥出汗水。这是2018年2月在我国西北戈壁某试验场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一幕,也是该团队参与研制的防空利剑又一次精彩出鞘。

从国家“八五”期间开始,该创新团队就一直以服务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为己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扎根耕耘在防空反导目标信息处理领域,着力解决其中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和重大工程难题,一干就是近30年。他们研制的信息处理机,为我国的制导武器系统装上了“大脑”和 “眼睛”,使这些武器“想”得更快,“瞄”得更准,并在多次空间试验中都精确命中靶标。

近日,记者走近该创新团队,感受他们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担当与情怀。

1  勇挑重任不畏艰险,为拦截导弹研发“大脑”

防空反导武器是战略防御的坚盾,是大国博弈中的重要震慑力量。“八五”期间,团队抓住国家谋划反导体系建设的契机,实现了防空反导领域科研课题零的突破,为之前多年的技术积累找到了一条为军服务的通路,之后又完成在前沿技术探索、关键技术攻关和型号装备研制等三条线上的全面布局。

1996年,为实现武器系统的小型化和作战性能大幅提升,主管部门提出研制一种新型拦截导弹,而研制作为拦截导弹“大脑”的探测制导系统就成为首要攻克的难题。他们邀请了国内数家相关领域实力雄厚的单位赴京参加方案竞选。

团队一名教授带领两名年轻骨干前往迎战,但并不被看好。面对强劲竞争对手,该教授在会上详细阐述了近一个小时,从关键问题、总体思路、技术途径、预期性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新颖的思路和科学的分析令与会专家和同行折服,最终国防科大的方案胜出。

从那时起,他们就长期奔波于长沙、北京及各试验场地,从最初的理论研究到初样样机研制、系统联调试验、方案改进、正式样机研制5个阶段,日以继夜的辛劳换来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被相继攻克,只用了常规研制一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研制工作,样机性能全部达到指标,功耗体积等部分指标远超过设计要求。

“没想到这么快就研制出来了,性能还这么好,你们国防科大真是牛!”样机验收会上,专家们一致给予了高度评价。

2 经历无数坎坷艰辛,他们一次又一次成功

成功背后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在这条铸剑之路上经历多少坎坷、付出了多少艰辛。团队成员以国家利益为重,常年加班加点,经常出差奔波于各试验场是常事。

团队中一名女老师不仅承担科研项目,还担负着质量管理兼教学的任务,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女儿从幼儿园开始便寄放在朋友家里代管,如今读高三的女儿只身一人在北京某中学驻读;他们舍小我成大我,由于工程研制任务重、节奏进度快,加之保密要求,他们的科研成果很难在学术刊物、国内外会议上展示,给职称评定带来很大影响,但他们辛勤付出浇灌的创新之花却在国防科技沃土上竞相绽放。

“十五”期间,他们参与研制的某型设备参加我国首次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十一五”期间,他们参与研制的某型设备参加我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十二五”期间,他们参与研制的某型设备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试验;

“十三五”期间,他们主持研制的国产化某型设备多次参加演示验证试验,均取得圆满成功;

……

大道至简,贵在坚持,力求精益求精。30年专注做一件事,把事情做细做精,这是团队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对此他们有着深刻的共识:“空间武器系统,由数以百计的分系统、支系统组成,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事关大局,关系工程成败。国家使命要求每个参与工程建设的人,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圆满,容不下半点瑕疵。”基于这样的理解,他们把科研工作做得细之又细。

某软件系统非常庞大,分支系统繁如牛毛,但他们不厌其烦,对每个分支系统进行缜密思考,逐一认真设计,杜绝一切漏洞,光软件设计报告就写了一千多页。系统设计完成后,又对每个分支系统逐一进行多次测试分析,系统测试验证完成后撰写的总结报告就达几千页。就是靠着把这些细如牛毛的工作一件件落实到位,才确保工程项目圆满成功。

2017年7月,某新型武器系统经过5年攻关,进入飞行验证阶段。团队两名技术骨干再次前往西北戈壁某落区靶场,为飞行试验保驾护航。当时正值酷暑,天气炎热难耐,异常干旱,位于戈壁上的靶场气温长时间维持在40摄氏度以上。他们早上7时就要出发,晚上深夜才能回来,每天都要来回穿梭于靶场各站点间,30多天,人晒得红了黑,黑了红,胳膊也全晒脱了皮,但他们依然心无旁骛地往返于各个站点之间联调测试,确保试验任务万无一失。

现场发射那天,他们就站在距离发射台只有1000多米的地方。当跟随发射指挥员倒数计时口令,看着自己参与研制的武器,拖着美丽的尾焰直冲云霄,不久传来“准确命中目标”时,他们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拿到手机的一刻,就激动地给家里等待消息的其他成员报喜:“我们又成功了!”

3 足迹踏遍祖国边疆,舍弃生命也必须完成任务

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到目标识别领域,是军事智能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目标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各种典型军事目标的实验数据则是开展智能化目标识别研究和验证的基础,被誉为军事目标识别的“咽喉”,国外对这一块封锁得很严。

为了提升所研制的武器装备性能,近年来团队成员多次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实地调研、录取实验数据,从一望无际的阿拉善戈壁滩到广袤无垠的海南陵水,从厦门的寒郊瘦岛到库尔勒的茫茫大漠,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祖国边疆,既要克服昼夜温差极大、寒风刺骨太阳暴晒等恶劣自然环境条件,又要经受上吐下泻、水土不服等身体考验。他们自己扛着设备,经常风餐露宿、枕海浪入眠,任凭风吹浪打、蚊虫叮咬,获取大量第一手真实实验数据,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该团队上一任主任有一句“口头禅”:“看我的、跟我来。”这几年,他参加过多个型号项目,为了技术攻关,他常年奔波于长沙、北京及全国各地试验场之间,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面对项目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总能准确号脉、对症下药,让人放心。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课题组在3个领域同时启动4条研制线,这是团队最忙碌、最艰难的时期,由于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负责自己牵头的项目外,他还要兼顾室里所有项目的硬件设计。那段时间,哪一个项目卡了壳,他就奔赴到那里去“灭火”。

2012年深秋的一天,他正在深圳出差,突然接到课题组成员的紧急求助电话:“处理器在系统联调测试时工作异常,由于被封闭在结构件中,问题未查明之前,谁都不敢轻易拆卸,主任,怎么办?”情况紧急,他来不及收拾就赶乘最早的航班第一时间赶到北京某测试场,与调试人员碰头,初步定位故障后,果断拆开结构件,连夜排除故障,保障系统联调顺利推进。深秋的北京,秋风凛凛,比深圳气温低了20多摄氏度,当地人早就穿上了绒衣秋裤,而身着单衣、脚穿单鞋的他浑然不觉,直到第二天故障顺利排除时才发现两只脚早已经冻得不听使唤。

“国家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就是下达了军令,是舍弃了生命也必须兑现的。”就是这样一支年轻精干、充满朝气的团队,为了国家空间安全,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持,在砺剑之路中,冲破一道道坎坷、攻克一道道难关,并屡有突破、多次创新,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记者手记

强军路上“无名石”

周小雷

在国防科技大学一栋陈旧很不起眼的办公楼内,记者几经转折,终于找到了自动目标识别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热血总在为祖国流淌。”在勠力强军的征途上,创新团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坚守与奉献。

茫茫大海、大漠戈壁,现代化战场的范围拓展到哪里,创新团队的脚步就延伸到哪里,祖国边疆处处是他们的实验室,只为心中共同的崇高使命——铸就长空利剑,守卫国家安宁。

在创新团队采访,记者最常听到的,是这样一句话: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因为保密要求,他们的科研成果很难在学术刊物、国内外会议上展示,给职称评定带来很大影响,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担当与使命。“只要国家有需要,就是舍弃了生命也必须兑现”,他们早已抛开功名利禄,淡泊如菊,自喻是强军路上的无名小石头。

防空反导武器是国之利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从“八五”到“十三五”近30年的时间,团队成员接力竞赛,坚持不懈,扎根耕耘在自动目标识别信息处理领域,谱写了一曲矢志强军兴军、磨砺打赢硬功的交响乐章,绘就了军队科研工作者攀登科技创新高峰、坚守精神高地的壮美诗篇。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创新团队心系战场,勇于创新的先进事迹和可贵精神,必将鼓舞和激励全军科研战线进一步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肩负起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相关链接

陆基中段反导含义

反导拦截技术按发射地分为陆基、海基和天基,分别指反导系统在陆地、海上和天空发射。

按照拦截时机不同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助推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助推阶段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一般是导弹发射后、尚未投放弹头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二是“末段”防御系统,它是指在弹道飞行最后阶段,即在来袭导弹在进入大气层并即将击中目标时,对来袭导弹或弹头进行拦截。三是“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范围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广大区域,旨在对脱离导弹弹体后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

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的一段,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在中段进行拦截,可以避免敌方导弹飞临我方本土,相对于“爱国者3”等末端反导系统,安全系数更高。但中段拦截因为目标距离远,也要求反导系统的雷达拥有更远的探测距离、拦截弹拥有更快的速度和加速度,技术难度更高。

陆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的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一家进行过研究试验,中国是第二个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的国家。

我国导弹防御系统历史追溯

我国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起步较早。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与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分别进行了序列全系统研制。尽管最后无果而终,但取得了一批重要技术积累,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

接下来的“863”属于技术储备与可行性探索,研究了导弹防御的全天候监视、探测、预警、分析等技术。尽管当时无法进行实验,但这并不妨碍中国进行技术上的储备,而国际形势的几十年发展也再次证明当初的战略远见。

2010年1月11日,我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我外交部表示,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2013年1月27日,我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