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日报记者 田育才 通讯员 赵清清
5月13日上午9时,张家界市永定区青年文艺工作者鲁絮在微信群中留言:“周日,带家人爬天子山,参观‘陈复礼、陈勃摄影艺术长廊’照片展,走起!”12时30分,他又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张家界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照片,以及妻、子观展照片,并分享其观展感受:“艺术长廊,山情水谊。摄影传奇,内地香港。家皆中华,源归故里。”
今年4月28日,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武陵源天子山索道下站,“陈复礼、陈勃摄影艺术长廊”揭幕,向中外游人免费开放,展出两位摄影师创作于张家界及世界各地的作品50余幅,涵括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其中还有不少珍贵的历史伟人照。武陵源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为陈复礼、陈勃两位艺术家创办个人摄影艺术长廊,旨在铭记为张家界旅游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摄影艺术家,让他们的名字和艺术作品如同张家界的三千奇峰,屹立在人们心中。
没想到誉满华夏的摄影大家这么能吃苦
张家界,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摄影师功不可没。
1981年春,杜鹃红火、桐花飘香,张家界以其秀丽的三千奇峰,迎来了一位香港摄影师和一位内地摄影师。
香港摄影师名叫陈复礼,内地摄影师名叫陈勃。
两位摄影师结缘张家界,源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
“摄影可以为旅游开路。”1978年,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的廖承志接见以陈复礼为团长的香港摄影团时说。当时,陈勃作为新华社记者现场采访,燃起与陈复礼结伴采风摄影的激情。
“老陈和复礼先生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来张家界时,认识快20年了。”陈勃的妻子丁补天女士说,“从1978年开始,20多年中,他俩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或多次同吃、同住、同摄影的机会。”
《摄影往事七十年:陈勃回忆录》中记载,陈勃于1962年在《中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摄影日记《黄山猎云记》和几张图片,引起远在香港的陈复礼关注,随后陈复礼率团到黄山摄影,陈勃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到广州迎接,两人结下长达50多年的友谊。
1981年4月18日,两人来到当时的大庸县城。“顾不上休息,他们就提出听介绍,当听到‘夫妻岩’‘龙虾花’‘背水鸡’等景观景点、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时,两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原大庸县负责旅游宣传接待工作的宋家景老人回忆,匆匆吃过午饭后,他们就上张家界了。
到山下一看,却发现没有路。陈勃回忆,当时张家界还没有开放,山下是一片烂河滩和一些贫瘠的农田,几个景点之间没有缆车,也没有公路,他们在山下住的是林场的仓库,在山上住的是看林人家的草房,但张家界独特的景色深深地吸引着他们。
“每天早出晚归,攀悬崖,爬陡坡,穿刺丛,寻找美丽风景。”宋家景说,亲眼见到两位摄影师咔嚓咔嚓地把张家界迷人的风光摄入镜头,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让他十分钦佩,没想到誉满华夏的摄影大家这么能吃苦。
宋家景讲了一个细节:那年4月22日下午,摄影师一行登上黄石寨顶上,准备拍摄落日余晖。他们从15时至19时30分,一直拿着相机,站在悬崖上,观察,等候。16时,太阳从云雾里露出笑脸;17时,太阳在龙凤庵、朝天观、幺妹湾一带出现瑰丽的光柱、光条和光带。他们把镜头对准画面,一连拍了几十幅。随着夕阳返照,天空又出现新的景色:老林墨绿,新芽淡黄,山峰半暗半亮,光线近弱远强,远山深沉如黛,近山清淡似帐。这种因晚照偶尔生出的奇景,往往瞬息即逝,陈复礼屏声静气,抓住机会,拍下了“落霞余晖”的旖旎风光。
“不得了啦!你们的作品发表之后,这里的港澳游客一天多过一天”
热情、淳朴的张家界人,绝美、秀丽的张家界风景,给陈复礼和陈勃留下深刻印象。
“回来后,老陈多次给我讲他们在看林人家的故事,说张家界人非常亲切、热情,从省里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让他们吃好、睡好。”丁补天女士说,老陈念叨最多的是看林人和茶。看林人会每天炒新茶,给他们泡着喝。他们在张家界拍摄的日子非常愉快,踏遍了张家界的山山水水,将美景尽收镜头中。
创作结束后,陈复礼和陈勃合作的图文报道于1981年12月发表在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第18期上。这期内容用封面和内页共10多个版面的篇幅以《青岩山风光宜画》《岩峰奇景人未识》《湘西游踪》为题,介绍了张家界的美丽风光。其中,陈复礼拍摄的《黑猫》就拍摄于看林人家。
文章最后是一首诗: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岩奇观入镜头。三山五岳堪比美,华夏风光第一流。
“当时《中国旅游》杂志主要在境外发行,那期的销量很好,很多读者看了这些照片,纷纷慕名前往张家界。”香港《中国旅游》杂志社副总编辑陈一年说。也正是因为这次刊发的文章和图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张家界绝版山水亮相境外,拉开了张家界走向世界的序幕。
陈勃在回忆录里如是写道:“不久张家界接待我们的主人打来长途电话。他说:‘不得了啦!你们的作品发表之后,这里的港澳游客一天多过一天,林场仓库的顶棚也住满了,看来要赶快建招待所。’过了不久,他又来电话说:‘招特所也不行了,可能要建大宾馆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陈复礼在黄石寨拍摄的名为《山鹰图》的作品,后来参加伦敦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作品展览并获得金奖,“张家界”的名字首次在欧洲登陆。
“那边的风景很漂亮,记得带上相机去”
“我父亲对张家界是很眷念的,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在“陈复礼、陈勃摄影艺术长廊”落户武陵源风景区天子山索道下站的前一天,陈勃的儿子陈小方对记者回忆起其父生前最后一次来张家界的情景,“201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等主办的百集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找到父亲,父亲对拍摄的惟一要求就是‘要去黄石、张家界选景’。”
2015年10月,陈勃刚过完90岁大寿,丁补天陪同他再到张家界。“这是先生第7次来到张家界,也是最后一次来张家界。”张家界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覃文乐回忆,老先生故地重游时,看到张家界的变化,心里十分欣慰,说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两件事:一是在改革初期,在把风光摄影上升为艺术的思想转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通过摄影为旅游事业开路,取得了喜人成绩。
2016年3月21日下午,香港东区南方路附近,时年82岁的宋家景在陈一年带领下,穿越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敲开了陈复礼的家门。面对时年100岁的老人,宋家景先向老人敬礼,随后握着老人的手说:“您当年关心的大庸,现在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老百姓生活都变好了,大家都记得您的好!”
情谊是永恒的。宋家景没有忘记陈复礼,张家界也会永远记住他。离开时,宋家景把自己的龙头拐杖转赠给陈复礼,祝他健康长寿。张家界市政府也先后授予陈复礼“张家界荣誉市民”称号和“张家界发展特别贡献功臣”。
回想起37年前两位陈先生到青岩山摄影创作的场景,陈一年感慨:“我没有跟随前往,但是有一张陈复礼先生腰间栓着一根麻绳、站在悬崖边上拍摄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约莫5年后,陈复礼还安排陈一年前往张家界创作专题。
37年的时光飞走了,一代摄影大师陈勃先生已逝去,已102岁高龄的陈复礼先生也无法亲自来张家界了,但他们对张家界的感情,仍在延续。
为了这次照片展,丁补天女士和儿女们从北京、澳大利亚等地飞了过来。在香港陈复礼家里,老先生特别嘱咐代他前往张家界的儿子陈惊雄夫妇:“那边的风景很漂亮,记得带上相机去。”
■相关链接
陈复礼、陈勃简介
陈复礼,广东潮安人,1916年出生在广东省潮安县一个穷山村。早年赴南洋谋生,先后侨居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1955年迁居香港。1958年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被推为终身名誉会长。1961年获香港摄影学会和伦敦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衔。1980年当选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拍摄有《流浪者》《月光曲》《漓江》《迎客松》《朝晖颂》《九寨飞瀑》等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影展中,获金、银、铜牌数百枚。
陈勃,河北阜平人,1925年出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边区《工人日报》《石家庄日报》摄影记者。1949年春,陈勃随单位进入刚解放的天津,在一个日本人劳工所仓库里发现了日军留下的几千个胶卷。就是用这些胶卷,陈勃拍摄了1949年5月毛主席和朱总司令接见华北职工代表的场面,也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杂志副主编、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和第四届副主席,荣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