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域旅游的“湘西样本”
——自治州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纪实
吉首市峒河国家级湿地公园。 (资料图片)通讯员 摄
2012年9月5日,龙山县捞车河村。 田良东 摄
制图/刘铮铮
湖南日报记者 彭业忠
白露时节,武陵山腹地中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渐显多彩之美,正是旅游的大好季节。身着五颜六色衣饰、讲着天南地北方言的游客们,在湖南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流连忘返,在凤凰古城徜徉、购物,在十八洞村享受“农家乐”,在德夯苗寨畅饮拦门酒,在八面山上品尝烤羊肉。这是自治州发展全域旅游的生动场景。
自治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提出了“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的战略构想与发展蓝图——把州域1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写就了全域旅游的“湘西样本”。2016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48%。
全域山水 美丽在深闺中绽放
全域旅游,需要全域资源的支撑。
著名作家彭学明,在其散文《还有哪里比湘西更美》中写道:湘西的美是山做的,山做的湘西是山做的美。湘西的美是水绣的,水绣的湘西是水绣的美。 湘西处处是美得让人心痛的风景。
自治州提出的发展理念是,着力建设绿色、文化、开放、和谐“四个湘西”。
绿色建设首当其冲。近年来,自治州大力实施“绿色湘西”工程,完成退耕还林420.2万亩,营造林120万亩,建成“绿色通道”650公里,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0.24%,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自治州人对绿色的呵护,可谓不遗余力,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千里生态走廊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绿色湘西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自然的造化与人的努力,“绿色”成了自治州最大名片。
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望界、小溪、白云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山、坐龙峡、矮寨、不二门;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红石林、凤凰、乌龙山;3个国家湿地公园——峒河、武水、古苗河;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德夯、凤凰;16个“国字号”生态品牌,共同构建起全域旅游的山水资源禀赋。
小溪,是中南地区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坐龙峡,“中南第一大探险峡谷”;德夯,被称为“天凿奇峡”;猛洞河漂流,被誉为“天下第一漂”;红石林,被誉为“四亿五千万年的海底传奇”。
这里空气清新、植被茂密,拥有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大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区域,被誉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生物科研基因库”和“中国绿肺”。
一大批大自然撒落的鬼斧神工般的明珠,镶嵌在湘西大地上,构成大美湘西的天地奇观,五步一景观,十步一画廊,是一块钟灵毓秀的洞天福地;70.27%的森林覆盖率,可谓全域生态,最适合全域旅游、全域康养。
一次行动,远胜于一百句口号。
自治州说干就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文化公园发展规划》立足生态文化优势,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将全州1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一个“生态文化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
全域文化 “湘西密码”神秘诱人
自治州是生态大州,也是文化大州。生态先行,文化支撑;生态是景,文化是魂。湘西人深谙此理。
千百年来,自治州土家族、苗族等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卷,岁月的峥嵘依稀可见。
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是中国大西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2015年7月4日,老司城土司遗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排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达13个——溪州铜柱、老司城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里耶古城遗址、凤凰古城堡、沈从文故居、四方城遗址、魏家寨古城遗址、不二门遗址、羊峰古城遗址、龙山里耶大板东汉遗址与墓葬、里耶麦茶战国墓群、吉首乾州文庙。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走出过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熊希龄、一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里耶战国古城一次性出土秦简3.7万枚、20多万文字,填补了秦代历史的大量空白。乾州古城、芙蓉镇、边城茶峒、浦市镇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区域性防御体系——南方长城等1500多处历史文化古迹,诉说着太多的人物和故事的精彩。
在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璀璨夺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2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62项,高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
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也在湘西融合、交织,绘就了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至今还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土家族、苗族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茅古斯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苗族鼓舞享誉海外,土家族“打溜子”走遍欧美等20多个国家,苗族“赶秋节”、土家族“社巴节”等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湘西,被学者们称为“历史的冰箱”,也就是说,土家族、苗族的历史,在这里鲜活地保存了下来,“湘西密码”神秘诱人。
2010年,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自治州挂牌,自治州成为全国第六个、湖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自治州现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34个非遗传习中心(所),非遗生产性保护已全面展开。目前,各类文化产业企业达30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2016年实现文化产业产值35.13亿元。
通过扶持与发展,自治州形成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龙山刘氏三姐妹土家织锦有限公司、凤凰叶水云土家族织锦技艺传习所、凤凰县传承民族工艺有限公司、吉首市山谷居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形成了诸如“小红鼠”“山谷居民”“金毕果”“太阳树”等一批民族非遗文化产业品牌。
将29个民族传统节庆,分为民族传统节日(苗族赶秋节、土家族社巴节等),传统民俗活动(清明歌会、接龙等),传统民族祭祀(土家族八部大王祭、吕洞山苗族祭山等),文化旅游节庆(武陵山文化旅游博览会、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等)4大类,分别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民族传统节庆的展示与表演。吉首市的鼓文化节,被省里确定为两大向外推介的民族节庆活动。2015年,自治州民族品牌节庆,被列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示范项目。
每次表演,就是一个民族的盛会,就是一次旅游的佳节。
自治州在州府新城打造了一个文化新地标——民族文化园,其中包括自治州博物馆的非遗馆,将通过馆藏展示和露天展示两种方式,全面展示土家族、苗族的历史文物和非遗文物,从而成为湘西旅游的必去之处。
自治州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精品线路 串起湘西旅游“珍珠”
资源越是丰富,越需要当政者的清醒认识与大格局谋划。
凤凰县是自治州全域旅游的龙头,凤凰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快进慢行系统——快速进入凤凰,然后在凤凰慢慢享受与旅游。
快进系统由9条公路组成,总里程104.5公里,路面宽度7.5至8.5米不等,工程总投资19亿元,项目涉及乡镇有廖家桥镇、千工坪镇、吉信镇、禾库镇、腊尔山镇、麻冲乡、落潮井镇、阿拉营镇和茶田镇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乡镇,覆盖人口20多万人。慢行系统的道路工程共计79公里,包括新建骑行道66.1公里、桥梁及栈道3.7公里、游步道9.8公里。
这是一步好棋。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
打造自治州全域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依托正在建设中的张吉怀高速铁路、过境的7条高速公路、已通航的铜仁·凤凰机场和正在建设中的湘西机场,承接北京、上海、杭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的游客。
更让游客直接感受土家族、苗族文化并实施旅游扶贫的重大工程是,打造两条民族文化探源的精品游线路。
土家探源精品游线路,将自治州土家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如珍珠般串联起来:沿酉水流域串起龙山惹巴拉、保靖首八峒、永顺老司城、古丈张家坡等土家族古村落,同时实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民居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神秘苗乡精品游线路,将自治州苗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如珍珠般串联起来:从吉首德夯串起凤凰老家寨、泸溪岩门、保靖吕洞、花垣金龙等苗寨古村落,同时实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特色民居保护、文化产业发展。
这两条精品游线路,将由1000公里旅游公路、1000公里生态旅游景观走廊、1000公里旅游慢行体系,共同组成。
正是由于湘西旅游资源的天赋异禀,一大批战略投资者——东方园林产业集团、华夏集团、秀兰集团、湖南财信金控集团、汇邦集团、消费宝集团纷纷来到自治州,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实施了凤凰古城提质、乾州古城保护整治和矮寨大桥、边城、里耶景区建设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星级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停车场、星级厕所等配套设施也加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