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欧阳金雨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公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批评一些贫困群众有“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脱贫心态,并就“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提出一系列科学方法。
不少地区的脱贫经验表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上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群众“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反复讲的“弱鸟先飞”。
长期的贫困,很容易消磨人的斗志、逐步失去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而眼见为实的参观学习,最能提振贫困群众的信心。因此,当前不妨组织贫困群众多参观成功脱贫的典型,特别是身边的案例。看到别人敢想敢干的劲头,看到别人生活从贫穷到富裕的场景,贫困群众自己便会心生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更完善的制度设计,也会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机制是扶贫的“指挥棒”。除了普惠性的,不少政策支持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多干多支持,少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调动贫困群众的脱贫主动性。
另外,帮扶工作具体方法也要改进,让帮扶双方成为脱贫共同体。以产业扶贫为例,不要动辄发钱发物,而是要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数额可以不大,但掏了钱,贫困户才会更上心。在选择扶贫产业时,别盲目追求“高精尖”,这样容易导致贫困群众“知难而退”或“站在一边看”。相反,尽量引导贫困群众选择本地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提供扶贫贷款、技术指导等措施,增强抵御风险能力,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脱贫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幸福不会从天降。克服“等人送小康”的惰性思维,让贫困群众站起来、干起来,“输血”才起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才能以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