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施管理创新妙手,促科技成果转化
2017-08-16 07:13:4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赵强

武汉日前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局,力争5年内在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占比达到80%。这是继“招才局”、“网上群众工作部”后,武汉在管理创新上推出的又一“虚拟机构、实体运作”部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难以回避的痛点。以武汉为例,武汉现有89所高校,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还有科研院所95家,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居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众多大学科研成果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据悉,目前大概只有20%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

其实,放眼全国,20%的科研成果转化,已经处于一个不算尴尬的位置和水平。但是,距离80%的设定目标,仍有不少差距。敢于在短短五年时间,设定这样一个高标,不仅彰显出武汉的自信与决心,更在于如果对症下药,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可挖。

科研成果转化低,主要低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河发的调查表明,我国高校被转让、许可的专利占“活专利”的比例为2.03%,如果算上很多已经被高校放弃的“死专利”,这一比例更低。而在另一方面,企业研究所的转化率高的却可以达到九成左右。

缘何如此“冰火两重天”?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机制的不同。为评职称、争岗位,不考虑市场需求硬“挤拼”出来的“垃圾专利”与“成果”,与对接市场需求的订单式科研成果,在转化、转移方法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短板就是潜力,差距就是空间。武汉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以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为突破口,是找准了痛点,对症下药,这也是实现从20%到80%大飞跃的可能与信心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武汉在管理创新方面频施妙手,对于湖南而言不无启迪、借鉴之处。湖南不妨见贤思齐,实行“拿来主义”,吸收、消化、改进、再创新,或能实现更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