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力促“藏源”换新颜 湖南援藏队做了这些事
2017-08-08 07:35:4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力促“藏源”换新颜

——湖南援藏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7月18日,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右一)在调研农村饮水工程。通讯员 摄

7月4日,湖南援藏医生、山南市藏医院检验科主任尤灿(右)在教授如何正确收取标本。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湖南路、三湘大道、湘雅广场……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这一连串地名,让人倍感亲切,这是湖南对口支援山南的见证。

山南,是西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拥有西藏历史上的诸多第一,被誉为“藏源”。这里平均海拔在3700米左右,氧气含量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可见雪。

至今年7月,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一年。7月17日至7月23日,记者来到山南市,看到了湖南援藏工作队带给“藏源”山南的巨大变化: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脱离贫困;组团式教育援助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架起藏族青年走向希望的“天路”;援藏医疗队一年里帮助山南市藏医院新开6个临床科室,带去的多项技术填补了山南乃至西藏空白,造福了藏族百姓。

产业和项目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一个个温室大棚里,黄瓜、包菜、辣椒、西红柿、豆角等长势喜人。在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常德市援藏队启动了8个产业项目,其中之一就是兴建了108座高标准温室大棚,打造了有20多个品种蔬菜的菜篮子工程。

“以前都认为在高原种蔬菜有技术难度,我们引进技术人才,把这个菜篮子工程作为精准扶贫的配套产业。”常德市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说,大棚里有27位工人,绝大部分是当地的贫困户,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7月20日,山南市贡嘎县岗堆镇吉纳村,人欢马鸣。来自周边几个村子的藏族村民相聚一堂,以赛马射箭的方式,过传统节日望果节,庆祝即将到来的丰收。

即将要丰收的是青稞。贡嘎的青稞种植面积大。对口支援贡嘎的长沙市援藏队,结合青稞的增收脱贫、产品加工,引进了湖南的晏子食品,到贡嘎建设青稞食品加工企业,投资额达5000万元。长沙市援藏干部、贡嘎县委常务副书记洪健告诉记者,企业投产后,预计将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带动青稞种植户增收。

株洲市对口支援的扎囊县,由于企业和工业少,2016年财政收入仅3500万元。在株洲援藏干部方靖、谭辉等的努力下,引进央企中科建设在扎囊建设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和现代奶牛养殖基地。长沙制氧气的鑫湘气体公司也落户扎囊,是湖南第一家到扎囊投资的企业,目前正在建厂房,今年将投产。仅一年,株洲市援藏队就引进了6个项目。

山南还有不少贫困农牧民。岳阳市援藏队先后组织22名桑日县贫困农牧民到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汽车保养美容培训,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岳阳市援藏干部、桑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杜宇介绍,岳阳市援藏队在桑日县初步规划建设9个项目,主要集中在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山南市委常委、副市长、湖南省援藏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总领队廖良辉介绍,根据“十三五”援藏工作规划,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将开展一系列项目,推动山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一切,正在雪域高原上生根发芽。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多项技术填补空白

山南市藏医院,是山南主要医院之一,过去不能接收危急重症病人。2016年7月开始,湖南医疗援藏队组团式支援该医院。到医院第3天,ICU火速开科。至今年7月中旬,该医院ICU已收治了110多名脑出血、肺部严重感染等危急重症病人和重大手术后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8%。

雪域高原紫外线强,白内障病人多。今年5月,来自湘雅医院的一位教授牵头,在山南市藏医院开办了眼科。医疗设备6月底到位后,至7月19日,就进行了13例手术,让13位藏族同胞重见光明。

作为湖南省第八批医疗援藏队组团式支援的医院,山南市藏医院有来自湖南的医疗卫生干部和专家27名。该医院正在创建三甲医院,医疗援藏队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提高藏医院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学科能力,推动藏医与中医、西医的融合。

“一年里,我们帮助藏医院新建了ICU、手术麻醉科、耳鼻喉科、治未病科、急诊科、眼科等6个临床科室,使医院临床科室增至13个。”湖南医疗援藏队领队肖亚洲介绍,援藏医生开展的极量肝切除术填补了西藏自治区的技术空白,开展的唇腭裂手术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山南市的技术空白,另外还有10多项新技术填补了藏医院空白。

雪域高原最缺的是人才。肖亚洲说,医疗援藏队把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一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即使湖南医疗援藏队走了,藏医院各科室也不会垮。2016年10月,藏医院启动师带徒活动,援藏医生通过临床教学、学术讲座等,提升藏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藏医院ICU主任孔春初,是湖南省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刚到藏医院时,有时候一个晚上要从床上爬起来三四次,解决值班医生遇到的难题。近一年里,孔春初在科室举办了30多次培训,手把手教“徒弟”。现在,他出去义诊或讲课,几天不回,ICU也能正常运转。

6月下旬,山南市藏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民族医院”预评审,今年下半年有望成为山南市第一家三甲医院。

组团式教育援藏,架起藏族青年希望的“天路”

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简称“山南三高”)办公楼旁,一片小树林生机勃勃。这是汉族和藏族教师共植的“民族林”。

山南三高是湖南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对口援助的学校,有援藏管理干部和教师45人。学校2016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部分设施还在建设中。

“学校设施不完善、学生基础差、年轻教师多,刚来山南三高时,面对的压力很大。”来自岳阳市一中的援藏干部、山南三高校长邹四雄说。学校启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湖南援藏教师“一对一”“一对多”指导藏族青年教师。同时,通过藏汉教师联谊结对、开展文体活动等形式,增进不同民族教师之间的情感交融。

“去年下半年刚开学时,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经常是上课已经5分钟,还有学生没进课堂。”来自望城六中的援藏老师周著说,学校侧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作为第一要务。

今年,山南三高高考专科及以上上线率达到了79.3%,比去年的53%上升了26.3个百分点。有一次周著在山南市区坐的士,司机得知他是三高老师,伸出大拇指说,三高办得好,很多孩子想去读。

今年上学期期末,在对山南三高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学校的满意率达到95%,对湖南援藏教师的优评率达90%以上。去年11月,邹四雄还当选为西藏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老师们刚来时白白嫩嫩的,一个学期后就变得和我们一样黑了。”山南三高高一20班学生达瓦顿珠说,学校一年来变化很大,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成绩的背后,是教师们的辛苦耕耘。邹四雄告诉记者,援藏教师平均体重下降了近10公斤。

在援藏队主导下,山南三高还与长沙市一中结成联校,双方将开展一系列合作,给山南三高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组团式教育援藏,架起了山南农牧民子弟走出高原、走向希望的“天路”。

把忠诚镌刻在雪域高原

——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走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随处可见杨树。这种枝干笔直的树木,是高原防风治沙的“忠诚战士”。

湖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穿越千山万水,从鱼米之乡到雪域高原,深深扎根在祖国的边疆大地,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他们就像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是雪域高原的守护者、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器”。

“来之前只知道援藏艰苦,不知道这么艰苦!”山南市委常委、副市长、湖南省援藏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总领队廖良辉的感受,是所有湖南援藏干部共同的心声。

“只要真诚相待,就一定能找到共同语言”

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隆子县,为了防止高原反应,平常人说句话都要轻声细语。有一个人却不是这样,嗓门很大,一口“常德普通话”,很远就能听到他的声音。

他是常德市援藏干部覃歇民,担任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2013年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后又转为第八批援藏干部。

在湖南对口援助的4个县中,隆子县是最艰苦的。在此已呆了4年的覃歇民,曾遭遇过严重肺水肿的折磨。

那是2014年3月4日,覃歇民突然觉得恶心、头痛,剧烈咳嗽伴随着胸部疼痛难忍。他给当时同为常德援藏干部的同事打电话,得知那位同事和另一人也有同样的症状。3个人在县人民医院会合,检查发现肺水肿症状已十分严重。救护车立即将3人转移到山南市人民医院进行抢救,肺部CT显示阴影部分均已超过了90%。医生表示,如果再晚送来半小时,3个人可能就救不回来了。

这一经历并没有阻止覃歇民在隆子县的脚步。援藏期间,他走遍了隆子县所有的大山深沟和行政村。

覃歇民的办公室里,有数本厚厚的笔记本,那是他的民情日记。其中一本《西藏漫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家企业准备进行探矿,但当地群众不理解,导致探矿工作始终未能开始。为了解决群众的疑惑,覃歇民和两位工作人员驱车近3个多小时来到村子。村民都在收割青稞,待集中已是晚上8时多,而对话一直持续到凌晨1时。

当时有一位藏族姑娘问覃歇民,如果他们在探矿时把矿悄悄拿走了怎么办?

覃歇民笑着说,除非真有孙悟空,否则谁也拿不走。随行的翻译吃惊地问,就这么说吗?覃歇明点点头。群众明白了意思后,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只要真诚相待,不论语言是否相通,不论民族是否一致,就一定能找到共同语言。”覃歇民在《西藏漫记》中这样写道。

“藏族同胞以生命相托,再苦再累也值得”

今年3月,山南还是一片冰封大地。来自湘雅二医院的肝胆外科副教授戴卫东,坐车8个小时,来到偏远的洛扎县人民医院。连续两周,他在该医院做了19例腹腔镜手术。以前洛扎县人民医院一年也就70台手术。

46岁的戴卫东,是湖南医疗援藏队的一员。作为肝胆方面的专家,他的到来,提高了山南市藏医院的学科建设。以前,三、四类手术(中上难度以上)要去别的省,现在山南市藏医院也可以做了。

戴卫东还记得,他在山南市藏医院主持的第一例手术,是牧区常见的肝包虫病。当时医院只有一袋血,发动家属献血后,他顶着压力进入手术室。手术很成功,病人现在已经痊愈。

戴卫东说,在山南做手术,最棘手的是没有更多安全保障措施。由于缺药少器,他就自费从湖南带了一些器械过去,每次有人回湖南,就请他们带药。

受山南市人民医院之邀,戴卫东帮助该医院完成了10例以上难度较大的手术。“全部免费,没收过一分钱。”戴卫东说,不管在哪个医院,只要给西藏老百姓治好病就行。

戴卫东坦言,援藏辛苦、孤独,但令人感动的是,“藏族同胞充分相信医生,真的是以生命相托,再苦再累也值得。”

去西藏前,他就患有高血压,一直在吃降压药。到山南后,他的高血压更高了,只能增加药量。

“遇到您是我一生的幸运,我会一辈子记得”

一个班30个学生,高考中有29个专科上线。这样的成绩在山南乃至西藏自治区都非常耀眼。同学们最感谢的是他们的班主任——杨明老师。

杨明是来自常德澧县的数学老师,在山南市第三高级中学任高三班主任。去年9月接手班级后,杨明发现学生普遍基础差、不自信,另外就是懒散,上课随意讲话、进出教室。找到问题,他对症下药,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严抓行为习惯。只要没课,他就守在教室。学生午睡时,他也在教室里睡。

管得严,学生一下子不适应,对老师有些排斥。第一个月的学生满意度调查,杨明在班级只有83%。不过,学生们也明白,管理严格是为了他们好,懒散的现象渐渐好转。第二个月的满意度调查,达到了100%。

班上的女学生扎西拉珍心理素质差,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流眼泪,每次杨明都要安慰一番。毕业前,在楼道里扎西拉珍遇到杨明老师,她动情地说:“遇到您是我一生的幸运,我会一辈子记得。”

艰苦的环境加上繁重的工作,第一个学期下来杨明瘦了11公斤,第二学期结束后又瘦了4公斤。

“谢谢你们,我的病好多了”

7月20日,正是22岁的白玛拉姆放暑假的日子。一大早,她就从位于林芝的西藏农牧大学出发,坐了近10个小时的汽车,回到桑日县的家中。

当天,那位“湖南来的书记”又来家里看望她了。他是岳阳市援藏干部、桑日县委常务副书记杜宇。

两人的结识,要从拉姆家门口的桃子说起。去年这个时候,拉姆家门口的桃子熟了。岳阳的援藏干部刚抵达桑日不久,下班后他们到县城周围转转,在拉姆家附近,看见桃子熟了,便想买一些。但那位“瘦弱的女孩”坚决不收钱,把桃子送给他们。

杜宇觉得不能免费吃拉姆家的桃子。次日,他便来到拉姆家。一问才知,瘦小的拉姆在读大学,她患有癫痫病。因家庭贫困,拉姆的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杜宇当即决定,要想办法为这位善良的藏族女孩治病。

去年7月底,岳阳市援藏队把拉姆带到拉萨治疗,医生开了一些药物控制病情。经援藏队牵线,岳阳的企业家也加入到帮扶拉姆的队伍。

“谢谢你们,我的病好多了。”7月20日,拉姆和家人煮起了土豆,招待来看望她的岳阳援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