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当小说遇上话剧
2017-07-21 14:48:0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思] 字体:【

当小说遇上话剧

——专访《大清相国》原著作者王跃文、话剧版编剧洪靖惠

话剧《大清相国》剧照。

编剧洪靖惠。

话剧《大清相国》剧照。

王跃文。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孔帅 李立伟

前不久,首届湖南创新奖揭晓,湖南省作协主席王跃文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出版类作品。而在上海,素有“北人艺、南上话”美誉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排的大型历史话剧《大清相国》刚刚结束第二轮演出。这部根据王跃文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在上海引发观剧热潮,第一轮公演原计划连演两周,场场爆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不得不加演一周,第二轮公演也连演15场,依旧一票难求。

早在2014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与王跃文签订版权合同,获得小说《大清相国》的话剧改编版权。与此同时,这部销量300万的小说也受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关注,也想拿下这部戏的改编版权,但错失良机,中国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王晓鹰曾对此感到十分遗憾,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邀请王晓鹰执导,才了却他这桩心愿。

一部48万字的小说,如何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在话剧舞台上为观众讲述大清相国陈廷敬50年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如何让原著的读者认可,让话剧迷接受,也让普通观众接受?

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拿到《大清相国》这部畅销小说的“超级IP”后,遇到的最大问题。

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破开这个难题的,是话剧《大清相国》的编剧洪靖惠。这位毕业于复旦和上戏的才女,不仅是《兄弟》《大哥》《沉浮》等话剧的编剧,更是2016年卫视收视冠军《亲爱的翻译官》等大热电视剧的编剧。

这部汇集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戏骨超强制作班底的话剧《大清相国》,不仅在上海引发热潮,也被各地争相邀请。金鹰955电台凭借2012年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长沙戏剧谷”的前缘,成功在《大清相国》赴北京人艺演出前,邀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专程赴长沙演出,将于7月21日、22日晚在湖南大剧院连演两场。

当话剧《大清相国》与小说《大清相国》在“原产地”长沙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就此采访了小说《大清相国》的作者王跃文和话剧《大清相国》的编剧洪靖惠。

编剧洪靖惠:前后3年,投入了相当于写40集电视剧的心血

问:话剧《大清相国》的剧本准备了多久?

答:我写了3年。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花费时间,而是投入心血。我觉得自己是不计成本代价在创作这部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写的是一部舞台剧,但我用了相当于一部40集电视剧的方法来做。每句台词都经过精心雕琢,以希望达到一种韵律美。

问:小说有48万字,但是舞台剧只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如何用两个多小时装下这48万字,包括男主角50年的官场生涯?

答:小说《大清相国》我看过很多遍,王跃文老师实在是太了不起了,他把那么博大的历史事件、那么多人物,像一幅画卷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舞台剧一共就只有两个多小时,必须做一些减法,必须找出自己的主线来,这是从小说的文学样式到舞台剧的样式必须要做的工作。小说里的故事主要是说陈廷敬如何反贪,是查一个一个的案子,而这并不适合舞台剧的表现形式,因为在舞台上很难展现过多的人物,所以我就没有采取这条线索,而是采取人物关系上的转变。舞台剧中,反贪是外围的手段,是主人公为之奋斗的事业,我更多表达的则是知识分子的异化。这也得到了王晓鹰导演的肯定。

我认为,任何戏剧都是有两层主题的,包括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如此,可能第一层主题是一个非常动人精彩的故事,但是第二层其实是作者更想表达的,在《大清相国》这个舞台剧中,我更想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异化,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选择。陈廷敬这个人物,在那么复杂的、波诡云谲的官场中如何坚持他的理想,其实就是“不忘初心”。我在第一场戏中就写了陈廷敬自己做了一首诗:惟愿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这是我设计的主人公在全剧中的价值观,是我赋予话剧版的一些东西。

问:原著作者王跃文有没有对话剧《大清相国》的改编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意见?

答:我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和王跃文老师没有接触,但出品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给我的信息是王跃文老师相信我们的诚意,让我们大胆放手去改编。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所以决定改编时不影响小说中传递的某种精神,不违背小说的主旨。去年首轮演出的时候,王跃文老师到上海,我们进行过愉快的交流。他和我说了3个小的细节,希望再商榷,比如他指出了去年一个版本中,朝堂上有些不符合清朝宫廷礼仪的地方;还有就是对一些台词,他觉得可以更古风一点。除了这些细节的调整,其余大部分他完全接受。

在话剧版本里,我新增了赫舍里月媛的一条感情线,也新增了一些像戏曲四进这样的舞台剧的结构,这些是原著没有的。王老师放手让我把这些元素加进去。他能理解舞台剧剧本和小说的不同。

王跃文:话剧中陈廷敬舍情取法让人眼眶湿润

问:看了话剧《大清相国》后,您有什么感想和评价?

答:《大清相国》话剧的改编总体来讲是成功的。首先观众反响很好。在上海演出的时候,可谓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我记得邀请我去上海看话剧《大清相国》时,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领导请我吃饭,把另外两位文化官员请来,结果吃饭完了以后,非常抱歉地跟他们说事先没有安排,所以没票。

另一个感觉就是演员很棒,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老中青三代演员共同演绎。上话的实力很强,演员们的表演功底好,每个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我看的那一场,有一点遗憾,因为连续演出,演员连轴转太辛苦了,饰演高士奇的那个演员说着说着就没声音了,后来只能做动作,最后没办法,那一场把他的戏全部删掉了。这也说明《大清相国》在上海的反响是非常好的。

话剧是在有限的结构场景里表现,那么在人物的嫁接、故事的浓缩等方面肯定会和小说有区别,要不然就没法去呈现。话剧《大清相国》浓缩了小说的精华,情节更有张力。

问:您对话剧《大清相国》的编剧有什么评价?

答:我去上海看话剧之后,跟这位女编剧见过面,一起聊过改编的相关效果,也对改编提了一些我的建议。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位编剧是很棒的,功夫做得很细,尤其是对话剧艺术性的把握,有她的成功之处。

问:您是湖南人,有没有提过来湖南演出?

答:我当然希望家乡人民能看到这部好戏。当时讨论过到长沙演出的问题,他们说协商后再说,因为全国各地邀请他们去演出的很多。我对他们说,希望能在长沙看到他们的演出。这次金鹰955把它引进到长沙,我很高兴。

问:话剧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哪儿?

答:最深刻的是陈廷敬在情与法的抉择上,他只能舍弃了个人的情选择了法,情让位于法。当时我看的时候还有一点眼眶湿润的感觉。

问:您最喜欢话剧中塑造的哪个人物?

答: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陈廷敬。此外,就是反面人物高士奇。高士奇在我小说里也是写得活灵活现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