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新编历史京剧《辛追》:湘味京音更动人
2017-06-16 10:05:3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湘味京音更动人

——记新编历史京剧《辛追》的台前幕后

湖南日报记者 刘谦

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彭麟钧饰)微服私访,行至一户人家,见他家门口悬挂丝缯,甚是好看,便登门拜访。主人之女辛追(张璇饰)闻听客来,从帷幕后走圆场飘然而至。聪慧的辛追看出“漆匠”气宇轩昂,不同凡响。于是演员嬉笑间通过眼神、身段等写意的手法,一语道破了“漆匠”的真实身份,她用西皮板式唱道:身矫健,气如神,面沧桑,目朗星,谈笑自如,胸藏经纶,何言佝偻制漆人?

一个俏皮辣利的闺门旦的亮相,先声夺人,艺惊四座,这是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排演的新编京剧《辛追》第一幕情景。该剧连续三载经历三番修改,在南京,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演出现场,最新版本的《辛追》首次面向国内观众公演。

南京历来是华东地区的京剧重镇,5月25日和26日,《辛追》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连演两场。戏迷们热情给力,偌大的剧场,可谓座无虚席。随着剧情的展开,不时传来票友叫好声。剧终演员谢幕,观众意犹未尽,张璇和彭麟钧各唱了一名段,只见戏迷们手机拍照,转发朋友圈,韵足戏味方才罢休。观众不乏追电视剧的年轻人,它们既爱看《芈月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能接受《辛追》这样的新编古装戏。当然,更多的是传统京剧戏迷,南京本地的傅荣环阿姨为该剧点赞:“京剧讲究悟性,还有演员的好嗓子,这两点他们都有了,湖南的京剧演员真棒”。一出新编“湘味”京剧饮誉金陵,唱响了全国大舞台。

提起新编京剧,大家都不陌生,往近处说,上世纪80年代是新编戏的黄金时代。当年,新编戏《徐九经升官记》《三打陶三春》《曹操与杨修》等一炮走红,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恒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而历史毕竟是历史,近年来,新编戏匆匆上马的多,经久耐看的少;舞台创新看似热闹,票友传唱寥寥无几。即使剧作家田汉或者翁偶虹在世,这些非常骨感的现实问题也会摆在面前,是继承还是创新,方向在哪里?

戏曲的繁荣昌盛,新编剧目争奇斗艳。可以说,无新编,不发展。好戏多磨,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磨《辛追》这部戏。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党委书记陈争光对此信心满满。他认为这里所指的“磨”,与编、导、作曲、演的创作分不开,要不断修改,打磨,完善而成,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把《辛追》磨成一部代表湖南京剧的经典保留剧目。

一、 全国一流的专家担纲《辛追》编导作曲

首先,戏剧家黄维若教授,怀着对家乡长沙历史文化的敬意,写出了这个剧情跌宕起伏,情感流露真切的剧本。京剧《辛追》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女主人为原型,辛追、利苍、辛追的儿子利豨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黄维若教授首先从墓葬随葬品中了解辛追其人,虚构了辛追一生的欢乐与哀愁、憧憬与失落,辛追由一个来自民间的妙龄绣娘,成长为辅助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经历了历史的动荡,辅助丈夫和儿子富国安民、发展耕织,使长沙国百业复兴成为汉代南国重镇。最终,她把丈夫利苍遗作《平南越策》呈交汉元帝,为实现一统山河建功立言。从2015年以来,反复修改,三易其稿,形成最新版本的辛追剧本。应该说,《辛追》不是话剧加唱,是第一部把湘楚文化为题材的新编历史剧,当年就能够获批国家艺术扶持基金,证明了这部剧本能够立得住。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一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这原本是形容“角儿”身上的的一种职业精神。这句话用在《辛追》总导演徐春兰身上也许更为贴切。徐春兰,北京京剧院的一级导演。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率领演员们起早贪黑地排练,她认为,身段、台步、水袖等程式化的手段,能够让辛追、利苍、越等人物的个性鲜活、真实。的确,凭着她对角色的认知和感悟,给角色赋予了灵魂。在25日演出前,她还把在辛追与利苍的一见钟情的对手戏,还有表现辛追与反派“越”的矛盾冲突的表演狠狠地“磨了”好几遍。在演员每一处几近完美的表演背后,能够体会到导演近乎苛刻的细节斟酌。

最新版本的《辛追》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朱绍玉,曾为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作曲,这次担纲《辛追》编腔、作曲和配器。经过多次改编,京剧的声腔板式更为完整。西皮、二黄、南梆子、高拨子、汉调、昆曲等一应俱全。部分音乐中融入了长沙弹词、花鼓戏等湖南地方音乐元素,使这台新编京剧加了一点“辣椒味”。朱绍玉特别善于根据人物情感的起伏来调节唱腔的韵律,时而低回宛转,时而高亢有力。比如第四场《伺病》,利苍用二黄中三眼板式唱道:“想当年战沙场英雄豪气,叹如今身衰老病躯支离”。利苍身染病仍然忧国忧民的满腔情怀,与《洪洋洞》杨六郎唱的二黄“叹杨家”一折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五场,利苍被学生越诬陷,利苍一改病态,魁梧挺拔,挥舞宝剑,唱了一段昆曲,身上突然又重现久违的英雄气派。这几处表现人物内心的唱段,给人留下印象,观众亦随演员的情绪变化而被感动。

我省著名指挥家周祥辉担任京剧《辛追》的指挥,除了文武场的基本配备,大量增加了民乐,乐队规模达到40多人。每当主旋律响起时,鼓乐齐鸣,交响乐的感觉气势恢宏;当给演员伴奏时,京胡等三大件乐器声声入耳,没有混响于其他乐声中,让人细细体会湘味京音的韵味。

二、唯有树立“人保戏”的意识,《辛追》才立得起来

演员和戏之间,历来有“戏保人”与“人保戏”说法,但记者认为:京剧不同于歌剧、话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编剧导演所做的的剧本结构、场景设计、矛盾冲突、角色塑造,在京剧里都应当是为唱腔服务的。一旦唱跟不上,就是宝刀缺刃,鸟儿缺翅,展现独特艺术魅力无从谈起。所以,剧团即使花很大功夫去“戏保人”,但最后的结果,还是靠“人保戏”。1964年云南京剧团的新编戏《戴诺》若不是由关肃霜大师主演,谁还会在50年后传唱《山风吹来一阵阵》。

这次编导曲阵容强大,资深的,国内一流的大腕都参与进来了,舞美灯光新服装拉了四卡车,可谓大投入,大制作。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落到根子上,还是看演员的表演。对此,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采用的是“新人战略”,主演张璇、彭麟钧、肖斌都是青年演员,他们都有基础、有冲劲、有后劲,有条件担得起“人保戏”这一重任。

《辛追》主演张璇,在全剧中先演闺门旦,第三场《织锦》演花衫,第五场起转为青衣,前后演了三个行当,存在较大角色转化。三种不同的行当概括了辛追命运多舛的一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成长为高贵优雅,颇有书卷气的丞相夫人,再后来,利苍削职为民,辛追成为纺织劳作的平民妇女。在全剧中,张璇对每一段刻画人物内心的唱段都十分走心。反二黄是非常能体现青衣演员功底的板腔,内行的戏迷可以分辨出演员有没有进行二度创作,或者是照本宣科。辛追与身处战场的儿子进行两地家书传递的那一段核心唱段就是反二黄。在演唱中,张璇加入了自己的感悟,唱得凄美动人,幽咽婉转,渲染了“曲中反调最凄凉”的舞台效果。而当日,张璇发高烧不退,打了吊针上台,大段的唱下来,唱得很干净,为了追求完美的京剧艺术,张璇真是拼了。

利苍饰演者彭麟钧是一个儒雅、帅气的老生演员,中国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评价他的演唱“唱功扎实,嗓音厚实挂味”。赵老师所言之“挂味”,虽没有点明彭麟钧所宗哪派,实际上肯定了彭麟钧演唱的流派特点。流派特色,这在其他新编戏中是不被重视或有意忽略的。彭麟钧的演唱中的余杨派特色,为塑造利苍这一爱国爱家的“暖男”形象增色不少。饰演越的小生演员,同时也是本剧副导演肖彬扮相英俊,但角色外表与内心存在着强烈反差,他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内心卑鄙龌龊的反派形象,。演出结束后,导演徐春兰掩饰不住满意之情,不吝惜对演员的夸奖:“张璇的舞台形象好,对角色的把握非常精准。彭麟钧的念白和唱都好,表现令我满意”。

三、走移步不换形的创新之路

在京剧《辛追》里,传统戏的一桌二椅不见了,换成了马王堆帛画的实景背景,出现石虎、纺机等实景道具;戏服和化妆全部参考汉代服饰设计,色彩以土红、黄和黑为基调;除了京白和韵白,时不时出现“常德德语”方言白;戏曲四功五法之外,一段织锦姑娘的舞蹈舞得美轮美奂,颇具观赏性。不少观众觉得新鲜,特别是青年观众,觉得歌舞结合京剧,且不失写意的特色,认为是一种突破。舞台灯光,通过或明或暗的处理,烘托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

梅兰芳大师曾提出“移步不换形”的创新之道。所谓移步,就是京剧的创新和发展。所谓不换形,也就是京剧的精神、京剧之美这个根不能改变。从《辛追》历史背景、地域和剧情需要出发,对念白、做工、舞蹈、服装、化妆、道具等诸方面进行了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完全符合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