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朱永华
什么是“真空思维”?简言之,就是不顾实际情况的理想化思维。
“真空思维”就是物理教科书上的“水在100摄氏度时沸腾”,把环境绝对设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习惯用“方程式”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在基层实际工作中往往会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社会不是真空,实际生活离教科书很远。
日前,新华社发文称:一家企业有时一天能收到二三十份来自上级部门的文件,件件要求企业“一把手”对某项工作“负总责”“抓落实”。该企业负责人说,这一大堆文件有时连看都看不完,何谈负总责和抓落实?现实生活中,一些名目繁多的文件就是“真空思维”的产物。
本省一位“三农”学者对此亦很有同感,在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有的地方推行数字化精准确权分配,却忽视了农村土地的特殊情况:有些地区责任田的调配是综合了历史、环境、距离、土地厚薄等情况来达到总体平衡和合理状态的。例如,有的距离村民集居地较远的坡田,灌溉不便加上土质不佳,往往要将二三亩坡田折算成一亩旱涝保收的水田。倘若只片面强调土地面积的“精准”,既不合理,也难以为村民接受。
“标准化生产”“流水式”作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基层工作的很多领域,特别是涉及人的工作,就不能简单机械地采用公式化、程序化的“真空思维”,否则,就算以“上级”或者“组织”的名义要求,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形式主义的“对策”,或者事与愿违、劳民伤财的“双亏”。
好用“真空思维”的人,其初衷、动机完全没有问题,行事也有理有据,有章可循。“真空思维”往往在“完全正确”的旗号下得以推行,但效果很差,足为当政者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去除“真空思维”,探求为政“真经”的不二法门就是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就任政和县委书记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研,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先马不停蹄地下乡、入企调研,他打电话召集开会,也经常是开解决问题的现场会。廖俊波这种接地气、重实际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