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朱永华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题总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既在意料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无论考生本人抑或关注高考的局外者,对于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题都会有这样一番感叹。从它“见光”的那一刻起,这道试题便赢得了许多赞许。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十二个关于中国的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毫无疑问,这十二个关键词都是频频出现于我们身边,或为我们平时熟知的概念,无一例外打上了鲜明的中国烙印:或反映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或表现出中国特有的地理物产,或反映了中国当下呈现的生活状态,或标注了中国当今改革发展的高度,或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考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信手拈来热气腾腾的生动事例,并且用自己的眼光来描述、表达。
高考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而高考作文对题材的取舍、出题背后的理念,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有着风向标式的作用。今年的作文题,映射出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注社会、关联生活,成为当代莘莘学子应该具备的品格。“文章合为时而著”,作文题对考生提出了潜在的要求:要帮助对中国知之不多的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自己首先就得对我们的国情熟稔于胸;用文字呈现现实的中国,就得对祖国有全面的了解,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满含挚爱和自豪。既看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当下亟待解决的瓶颈与不足。
同时,今年的作文对考生的思辨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词语的选择与论述不是随机的、孤立的、平面的,而要有主题、有角度、有内在的关联。
显然,这样的作文,没有“套路”可循,依“格式化”要求死记硬背“应试宝典”做不到。只有“胸中有丘壑, 放眼看天下”,才能写好这样的作文。
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承载着国家、民族太多的期许。“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教育事业早已明确的大政方针。寄望年轻学子有知识、有思想、有情怀,成为真正担负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无疑是今年高考作文题传递出的明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