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一生无违:说给这个怕与爱的时代听
2017-06-02 10:19:4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周杨] 字体:【

王跃文

我是一个职业作家,文学就等同于我的生命。我的作品跟我的生命是连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我必须写作,我才会快乐。

因为我这个职业,决定了我必须要通过文学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不写作,我什么都不是。

经常有人问我,“您写小说有什么秘密吗?”要说秘密——我其实不知道有什么秘密。但写作的时候,我相信两个字,潜心。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潜心。

作家写作的本能是要入境,要进入到那种情境。我写作的时候,是一种完全忘我的状态。如果换两个字说到所谓写作秘诀,我会用这两个字:无违。无违于自己,无违于天地。人要做到无违,其实非常之难。我不敢说自己处处做到无违了,只是努力而已。

再若说到什么秘密,我会引《红楼梦》里面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最喜欢的仍然是《红楼梦》,现在我的手机里面下载的书仍然是这样一些作品。有时候开会无聊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这些小说就是不慌不忙地讲故事,非常精微地去处理一些细节,还有人物之间关系的那种照应。写小说的人,就是要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举一个例子,我经常被人称道的一个中篇小说《秋风庭院》。1995年中国作协的《小说选刊》组织过一次全国小说评奖,这个小说评了一个优秀中篇小说奖。我去领奖的时候,有一位老作家看见我说,哎呀小王,你怎么这么年轻啊?我开玩笑说,我不可以年轻吗?他说哎呀不是,我看你写退休老干部的那种心态,琢磨得那么透,以为你至少是一个50岁以上的作者。我当时其实也就三十一二岁。

《秋风庭院》这个中篇小说,灵感来自于我同一位地委书记的一次目光的碰撞,一次眼神的感应。

当时我们老家有一位退下去的地委书记,这位地委书记政声极好,口碑极好,在当地很有威信。他在位的时候,从机关大院里走过,背着手,头微微地昂着,目光一片空蒙,眼睛不会注视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的人见了他,赶紧书记好、书记好,没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因为这位领导的政声很不错,能力也很强,干部们都敬重他。退下来以后,他只在省里边安排了一个闲职,也没到省里去上班,仍然住在那个机关大院里。但他再从机关大院里走过的时候,就是一个探寻的目光,希望有人跟他打一个招呼。我当时是刚刚调进那个机关里头去,跟他并不熟。有一次在食堂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我望了他一下。因为他是老领导,我就面带微笑。他马上双手伸过来,您好啊。我赶紧说书记您好。当然他也没问我是谁。当时我就想,这个老人退下来,他的心境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这么一次目光的交汇,我写了这么一部中篇。

这个小说里,有一个细节我是听说的。过去他常年习惯了每天清晨起来,吃过早点以后就夹着一个包,从家里抄近路,往办公室去。结果退下来之后,很长时间不适应,还夹着一个包去办公室。走到半路才想起来,我已经退休了,算了,不去了,又折回来。这就是退下来之后,老干部的那种失落。他从小离开了故乡,家乡已经没有人了,现在不可能回到家乡去。工作了一辈子,最后没有归属感,不光是肉体无所皈依,精神灵魂更是无所皈依,剩下一种飘零的感觉。这个小说好多人看了都说写得太好了。

所以我说写小说,尤其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种很温情、很温暖的关系你怎么处理?那种很圆滑、很投机的关系又怎么处理?作为一个作家,我看得清清楚楚,才可能丝丝入扣地写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写作其实是对人性的一种洞察力,作家必须要有。我觉得这个方面的能力越强,写作会越好。作家在创作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文学在我看来,就是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我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会有是非,会有判断。一个人的天性或者说作家的禀赋,一般来说他是向善的。当然也有这样的作家,他要写坏书,写恶书,写诲淫诲盗的书,但是我想这样的作家,在整个文学史当中,不会是主流,因为他同人类的正面价值是相违背的。人类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就在于人类对正面价值的选择是一种本能,人类对正面价值的选择永远是占上风的。作家也是如此。我们作家在写出好的作品的同时,慢慢地他也在砥砺或者说改造自己的人性。

就像沈从文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意思:一切优秀作品的制造,都离不开手和心。更重要的是,也许它还是培养手和心的境。我理解先生的意思,他所说的手,是指文学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心,讲的是作家的人格、品格和道德。也就是说,我们的创作离不开我们的文学能力和我们的人格力量。同时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和人格。

我们可以对文学有一千种定义,但是我的定义是:文学是人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一种方法。

我是多少岁发现了这一点?“文学是我的天命”,从事写作最大的改变,是在现实中,获得了比较大的身心自由。这一收获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状态。

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心无旁骛,无所顾忌;我不用仰人鼻息,看人脸色;我不会因为什么东西患得患失。这个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生状态了。

(《无违》 王跃文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