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外地青年狄振伟夫妇来到永州,致力残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
孩子,让你听见花开的声音
狄振伟 图/李雅文
湖南日报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张玉成
名片
狄振伟,陕西延安人,1982年出生。2009年到永州巿冷水滩区致力残障儿童康复训练,建起了新希望康复中心,先后接收了400多名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故事
5月31日,记者来到冷水滩区将军岭半山腰,茂密的树林中的一栋房屋里,狄振伟和妻子武文君一起,正反复为几名小孩做着语言矫正练习。
下课后,狄振伟把记者带到他的办公室。“我们现在有70多名1至9岁语言方面的残障儿童,每天对他们进行矫正训练,确实比较辛苦。但看到孩子每天有进步,有变化,家长高兴,我们更高兴。”狄振伟说。
狄振伟、武文君2006年从北京联合大学毕业后,本已在北京就业。2009年4月,湖南省实施一个关于少儿康复的“为民办实事”项目,由于专业对口,两人报名参加义务支援。3个月后,项目结束,两人按计划要回北京原单位上班。跟孩子们在一起虽然时间不长,但好几个孩子第一次学会了说话。临分别时,11位家长从家里拿来土鸡、土鸭、蔬菜等,亲手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饭。孩子含泪不舍,家长更不想让两人离开。因为当时的冷水滩区没有一家康复机构,他们走了后,这些孩子们的康复训练只能就此中止。
是走?是留?两人犹豫了。北京的工作条件好,如果两人把留下来的想法告诉他们的父母,也肯定不会得到支持。怎么办?
从北京到冷水滩之前,狄振伟和武文君虽然是同学,但相处得并不很熟。来冷水滩的3个月,两人对康复训练有了共同的认识,都与这里的孩子、家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让孩子们听见花开的声音!两人望着孩子、家长祈望的眼神,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成立冷水滩区第一家残障儿童康复机构。
人生地不熟,要白手起家创业,对两位毕业才2年多的年轻人来说,谈何容易?租房子,装修,买家具……都需要用钱。无奈之下,他们找父母,找朋友,四处借钱,能借的都借了,最后只筹到了4万块钱。
租下冷水滩区将军岭上一栋房子后,他们自己动手清垃圾,刷油漆,做墙饰,去旧货市场淘家具。
这年10月,狄振伟和武文君登记结婚,为省钱,没办酒席,没请亲朋,只拍了个简单的结婚照。次年小孩出生,孩子7个月大后,又被送到了天津岳母家。
通过两人的努力,在当地残联和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新希望康复中心终于顺利运转起来。这之后,夫妻俩把精力全部用在了残障儿童康复训练上。
11个月确诊为神经性耳聋的周宇航,父母因孩子的治疗而离婚。不久,父亲又因车祸去世。后妈没有放弃他,把他送到新希望康复中心。几年来,狄振伟夫妇既当他的康复老师,又当他的“父母”,一口饭一口水喂他吃,一个字一个词教他说。6岁时,周宇航终于像正常孩子一样入了学,现在已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各科成绩优秀。他和其他5名小朋友参加“湖南省聋儿康复明星大赛”,获得了一等奖。
几年来,康复中心共接收听障儿童415名,其中人工耳蜗儿童179名,助听器儿童236名;智障儿童182人,自闭症儿童23名。通过康复训练、融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康复手段,一些儿童回归社会后,与正常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生活,“折翼”的天使飞翔了起来。从康复中心毕业到普幼、普小就读的学生,入普率达到80%以上,康复有效率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