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营盘路上忆稼轩,气吞万里如虎
2017-05-19 08:33:3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陈永刚

一般人走在大马路上,总难有什么诗情画意;转头走进一条小巷,迎面碰上一口古井、一扇雕栏,那感觉立马就来了。长沙的营盘路,大概就是这么一条老街。

这天,我们随便一走,便邂逅了一位千古英雄——辛弃疾。

在营盘路赐闲湖巷口的街心花园里,一座辛弃疾的雕像巍然矗立——他牵着战马,低头沉思,俯视着这里的沧海桑田和世事变迁。

一提起辛弃疾这个名字,总会立刻联想起脍炙人口的宋词佳句,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但是,辛弃疾可不只诗词写得好,他还是宋朝少见的文武双全的人才,并且在800多年前和长沙有过一段亲密接触,在这里操练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飞虎军”,留下了一个沿袭数百年的地名营盘街。

南宋时,长沙处于其版图的中心位置,如一道雄伟的屏障屹立在都城临安(杭州)的西部,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许多牛人都曾担任过长沙的一把手。那时长沙叫潭州,潭州的一把手,官名是知潭州兼湖南路安抚使。

宋朝南渡后,第一个被派到长沙当一把手的是南宋抗金派领袖、丞相李纲;一代武圣岳飞也担任过这个职务,还有四大抗金名将之一的刘锜、南宋状元张孝祥、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经“知潭州”。当然,还有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祖父辛赞在北宋沦陷后在金国做官。据辛弃疾南归后所述,其祖父常有忍辱负重、收复失地之志,经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使得辛弃疾从小就有收复故土之思。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地义军四起,辛弃疾趁机聚众数千,投奔当时的义军领袖耿京。

一次,辛弃疾南下联络南宋朝廷,回来却惊闻耿京被叛将所杀。辛弃疾大怒,横刀立马,率领数十人的骑兵队,杀入敌营,将叛将生擒,并且突出重围,奔袭千里,将叛将押至临安砍了脑袋。23岁的辛弃疾一战成名。

起点越高,受挫时越痛。南下归宋的辛弃疾,本来踌躇满志想干一番大事业,却不料遭受的是乐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猜疑、冷淡,很快被解除了武职。没了刀,他还有一支笔,辛弃疾不停地给皇帝上书,呼吁厉兵秣马、抗金北伐。皇帝听烦了,对他说:小伙子有才干,地方百姓需要你,江山的事就不用你操心了。于是乎,辛弃疾先后被派到湖北、湖南等地担任地方官。

频繁的调动,成了辛弃疾的日常状态。从湖北调至湖南时,辛弃疾又一度燃起了激情。湖南人性格热烈,剽悍勇猛,天生有着优良的军人血统。辛弃疾来了灵感,觉得湖南人完全可以组建一支铁军。于是他这个地方行政长官丢开案牍之劳,亲自组建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

每天清晨,长沙市民都可以看见辛弃疾吹着口哨,带领着“飞虎军”在湘江边晨跑操练。不少热心市民自然要问,这“飞虎军”要干嘛?维护治安也忒大材小用了吧?辛弃疾答:枕戈待旦,准备北伐,重拾旧山河。

这话如一阵风,顺着长江刮到了临安,朝臣们都说,辛弃疾组建了“辛家军”,大有先祖时“杨家将”的味道。皇帝老儿哪受得了这个,让人给辛弃疾带去了口信,说老辛这些年实在辛苦,经国家特批,可以提前养老,薪水照发。于是,正当壮年、一腔壮志的辛弃疾无奈地开始了他的赋闲生活,正如他那首著名的《鹧鸪天》所描述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走近辛弃疾的雕像,那落寞沧桑的神情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心。这个爱国者,一心一意想做的事业,是驰骋沙场,匡复社稷;却至死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也许正是这种处境和情势,辛弃疾才写下了那么多充满爱国热情的诗词,以慷慨悲壮的雄浑笔力,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永不消解的豪情。著名学者梁衡先生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800年前的长沙有幸迎来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北国词人,而辛弃疾则将他齐鲁之地豪爽痛快、干大事图大业的风格带到了这里,将这种风骨融入到了求真务实、勇于任事的湖湘精神之中。

长沙人从来没有忘记这位英雄,“辛弃疾与营盘街”的传说在长沙世代流传。1999年,长沙市在城建中为拓展城区道路,拆除了营盘街,但在多位学者和众百姓的强烈要求下,又将新修的道路特意命名为“营盘路”。

今天的营盘路,车水马龙,安宁繁华。我想,辛老如看见此景,应该也会笑呵呵地吟上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