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欧阳金雨
央视《朗读者》节目,最近关注了一群年轻人——“耶鲁村官”秦玥飞和他的创业伙伴。
村官秦玥飞,很多人都不陌生。2011年至2016年,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他放弃去投资银行工作的机会,一头扎进偏僻的湖南衡山县贺家村、白云村当村官。六年过去,秦玥飞没有接受体制内的提拔,全职投入名叫“黑土麦田”的公益组织,藉此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建设农村。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谭腾蛟,如今在白云村做山茶油农村合作社;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陈旖雪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杨琪,在花垣县补抽乡水桶村服务。
敢想敢干、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当这群年轻人畅谈着对工作的感悟,朗诵着迟子建的《泥泞》,让人不禁联想到前段时间热议的“中年危机”现象。
从“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岁老来得子”,虽然不无调侃,但也感觉到,我们身边的一些80后、90后,虽正处青春,心态却有些早衰。
有人说,这是生活压力的结果;有人说,这是职场生存法则使然。不可否认,这些因素都客观存在,但追究起来这都属外因。内因还在于年轻人心态上的“中龄化”、气质上的“老态化”。
这种精神上的“早衰”现象值得警惕。“早衰”的年轻人,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接人待物恰如其分,说话谈吐深思熟虑,但却没有朝气和锐气。他们似乎既没有梦想,也不去追求有价值有乐趣的人生,而是得过且过、墨守成规,每一天不敢有任何改变。
领悟人生乐趣,靠的是经历而不是年纪;破除成长迷雾,凭的是奋斗而不是“叹老”。就在不久前,湘西花垣县水桶村的村民们领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分红。这一切源于这群有想法的年轻人。他们以扶贫专员的身份进入乡村,通过合作社、网络众筹等方式,用大米、蜂蜜、山茶油为村民换回了孩子的学费、娶亲的彩礼以及新宅的家具。分红的数额纵然不多,但却是激活乡村经济的有益实践,对于当下的扶贫攻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春年华是青年人最大的资本,努力、昂扬,生命就会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