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五四”青年节忆两位先生
2017-05-05 08:26:0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98年前的“五四”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为主题的“五四”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我们深情缅怀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时,不能忘记两位与“五四”有莫大关系、令人敬佩的先贤:匡互生和胡乔木。

瑞昇

“五四”运动先驱匡互生先生

匡互生,出生于湖南邵阳东乡长沙村(今邵东县廉桥镇),是从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成长起来的青年。在革命理想信念的引领下,他毅然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挺立时代的潮头。他一生中做了两件影响历史的事情。

一件是1919年5月4日,匡互生作为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与傅斯年、段锡朋等组织了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游行时,匡互生率先冲入曹汝霖住宅,并号召守卫的警察“争国权、惩治卖国贼,以振国威”。匡互生的言词慷慨激昂,使警察受到感动,自动取下枪上的刺刀,退出上膛的子弹,让匡互生等打开大门,游行者昂扬而入。随后,匡互生带头火烧赵家楼,成为“五四”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其壮举,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现代中国的改革进程。

另一件事与一代伟人毛泽东有关。1920年,匡互生在五四运动后为躲避当局追查,从北京回到湖南,应聘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当时毛泽东在师范附小任主事。匡互生慧眼识才,十分欣赏毛泽东,不顾一些保守人士的反对,破例聘请只有中师(中专)学历的毛泽东担任一师国文教员。他认为学历只是一种凭证,真才实学最重要,毛泽东读书勤奋,学识厚实,写得一手好文章,有一身好才干,完全胜任这一职位。为破格录用毛泽东,匡互生特意在人事制度中新加了一条规定:附属小学的主事可以到师范学校任课。毛泽东因此成为第一师范当时唯一未读过大学的教员。毛泽东后来深切感念匡互生并评价他是“苦行僧”,称赞他有崇高理想,能自我节制、自我磨练。

也许如果没有当年匡互生的提携,毛泽东就不会在第一师范度过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时期:他在一师与匡互生曾共同创办文化书社,他在一师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从事建党建团工作,从一师出发奔赴党的“一大”会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这不仅说明匡互生独具慧眼,知人善任,也说明他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著名诗人朱自清在《哀互生》一文中写道:“他心里那一团火,是热,是力,是光。”巴金著文称“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匡互生后来被人们称作“五四的先驱、勇敢的闯将”。他的彪炳业绩、敢想敢做的精神,我们永远不能忘却。

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先生

1939年5月,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思想问题》。陈伯达读后认为写得很好,推荐给毛主席,毛主席看后觉得乔木是个人才。1941年1月毛主席秘书周小舟调走,毛主席就把胡乔木调到了身边,年仅29岁的胡乔木成为48岁的毛泽东的秘书,陪伴毛泽东长达25年之久,见证了一代伟人艰苦奋斗、兴国安邦的重要过程。

胡乔木受益于“五四”运动,他撰写纪念文章被毛主席发现,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另一方面,胡乔木又是“五四”精神最好的诠释者、践行者,他的许多功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为迎接建党30周年,1951年胡乔木奉命为刘少奇起草报告。6月的北京酷热难当,坐在家里一动不动都会浑身出汗,胡乔木家没有电扇,他伏案写作热得实在没办法,就在大澡盆里放一盆凉水,在澡盆上搁一块木板,坐在澡盆里前后写了一个星期,写出了数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毛泽东阅后十分满意,一字未改,并批示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在《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数不多的以胡乔木个人名义发表的文章。这件事可以看出胡乔木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对工作的用心之深、文才之高。

胡乔木是名副其实的“文胆”。他思想周密,眼光透彻,才文并茂,一生参与了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材料的起草工作:他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他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新中国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他先后参加《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的编辑工作,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参加起草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78年10月国务院务虚会议上发表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讲话,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理论论证;他负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工作、1980年至1981年在邓小平等同志主持下负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为实现中国历史性转变,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分清历史是非,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创立和制定党在该阶段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他参与了《宪法》修订;1978-1991年他主持编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领导过中国的文字改革,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汉语拼音、普通话都离不开他的贡献;他对新时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建议,影响深远……

以上这些重要文献和历史贡献,有人有幸参与其中一篇、一项都足以名留史册,乔木同志却几十年如一日,把党的指示、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思想、文采熔为一炉,化为流传千古的文字,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重要工作。有两位伟人恰到好处地评价了他。毛泽东主席说:“靠乔木有饭吃。”邓小平同志说:“乔木是我们党内第一支笔杆”。

晚年,胡乔木同志仍为党、为国家竭忠尽智、呕心沥血。因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胡乔木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工作大多依靠药物维持,上午工作时服兴奋剂,中午休息时服镇静剂,下午还得服兴奋剂。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长篇论文《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共重大政治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升华。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精神贯穿于一生,他在诗中以“蚕”自喻:“吐下去,我的丝!但愿它真能使全人类的身心都披上锦绣!”他把生命同中国革命的艰巨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的根本福祉,紧紧地融为了一体,让人敬佩不已。

胡乔木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说实在的,只会为政治服务,我一辈子就是为政治服务。但是我知道,我为政治服务,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且,愈是为政治服务,我就愈感觉到政治不是目的,政治如果离开了人民的利益,离开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的,就要犯错误。”乔木同志的这段话就像一面镜子,特别对广大干部在参与作风转变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更有借鉴和警醒意义。 这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为党和国家写“不朽文”的过程中,倾注了一生的心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他们教给人们和世界一种高尚的生活、高贵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能够穿越时空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思想。在“五四”青年节,回忆与“五四”有密切关联的匡互生和胡乔木两位先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而是因为他们积极地生活,执著地进取,忘我地为国操劳、为民分忧,直至生命的最后。他们身上的许多闪光点,让青年人高山仰止、敬佩不已。他们教给人们和世界一种高尚的生活、高贵的思想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行为模式,对我们的成长极具启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三点:

一要忠诚。首先要讲政治,要强烈地、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时刻维护党的形象和地位,认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进步息息相关,把个人奋斗融入一个民族的伟大抱负,融入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这样,个人奋斗才有更深刻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认真而不敷衍,踏实而不轻浮,奉献而不索取,视责任重于泰山,视使命如同生命,自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二要明德。待人以诚,以心换心,将心比心,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光明磊落,真实坦诚。要与人为善,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眼睛向下从不高攀,谦虚谨慎从不张扬,洗污涤垢自身高洁,遇到障碍奋不顾身;要报组织的培育之恩,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报社会的关爱之恩,奉献社会,做出贡献;昂扬斗志、锐意进取,把人生的种种挫折变成个人成长成熟的“磨刀石”。

三要力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如今,梦想与机会都有了,最重要的还是奋斗与实干,“中国梦”不能大而化之、空而谈之,每个人做好自我,脚踏实地,就能一步步实现中国梦。年轻人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能“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思以周,敏于行,破解难题认真负责,推动工作真抓实干,真正做到有位有为。

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青年们将迎着雪消山青、江晴花红的春光阔步前进,以实际行动证明:时代将因青年而绚丽,未来将以青年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