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毛建国
舆论场上,一直存在“中年危机”的说法。它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当人到中年时并非“不惑”,而是面临更多更大的困惑,不仅容易产生生理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心理上的不平衡,而且由于“压力山大”,常常担忧人生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中年危机”有向年轻人蔓延的趋势。从“1988年出生的中年女子”到“34岁老来得子”,再到“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一段时间来舆论场上出现的种种议题,虽然有些夸张或是矫情,但也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对于更多年轻人来说,未必认可人到中年的说法,但在一些人身上,也存在“青春染暮气”的一面,有的人甚至感叹“累觉不爱”。这种集体无意识,需要引起重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从本质上讲,“中年危机”是一种危机意识,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危机意识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罗兰讲过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如果“中年危机”指向的是珍惜时光,珍惜当下,以更拼搏的姿态面向未来,这样的“中年危机”并不是什么坏事。
现实中经常看到,一些人虽然人到中年,但依然澎湃着年轻人的激情,依然有着淋漓的正气,依然奋进在梦想的道路上。反观一些人,明明年纪轻轻却失去了前进的朝气,染上了安逸的暮气——这是典型的“中年心态”。存在于年轻人身上的“中年心态”,才是值得警惕的最大危机。
屠呦呦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曾经讲过,“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这何尝不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忠告。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着,前者指向的是生理,后者指向的是心理。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如何,都不要失去年轻的心态;无论怎样,都不要丢弃向未来奋进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