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风景独好:大学与城市
2017-04-07 08:19:0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馆。(资料照片)

蒋洪新

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把现代多元的巨型大学比喻为“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大学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两大标志性成果,自诞生时起便结下了深厚的文化渊源。大学与城市相互交织与碰撞,演绎了人类文明史上奇妙的双重变奏曲。

大学是城市最独特最有魅力的风景线

大学是城市的产物。从起源来看,西方的大学与城市都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新兴的自治城市不仅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存发展空间,而且将各地知识分子汇集于城市中心,组建了学者的社团或行会,即现代大学的雏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被欧洲人称为“大学之母”,自公元1088年建立起,便吸收了博洛尼亚城独特的天然养分。

最初,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并不总是融洽的,“城镇与学袍”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大学虽在城市之中,却不受城市的管辖,劳伦斯·布罗克里斯论述大学与巴黎的关系时说,“它不是作为巴黎的大学而存在,而是作为学者的大学存在于巴黎”。1167年,英格兰国王同法兰西国王争吵,导致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从巴黎回到伦敦。这些学者聚集于牛津,创建了牛津大学,开创了英国现代大学的历史。1209年,在牛津学生与镇民的冲突事件过后,一些牛津的学者又迁离至东北方的剑桥镇,创建了剑桥大学。如今的牛津已是“大学中有城市”,商业区和学院区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900多年来,由于大学的学人与城市的市民长期交往,两者因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和渐趋一致的共同利益而达成妥协,形成了共生共存的关系格局——大学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中有效延续着,城市则为大学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依托与丰富的物质支撑。在爱尔兰都柏林,在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在俄罗斯莫斯科,在中国北京,大学总是自然地镶嵌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最为独特最有魅力的风景线:精密的实验仪器与古朴的文献经典并存,明亮的教学楼与威严的古堡并立,师生们穿梭在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中,也流连于咖啡馆、大草坪与小酒馆,书香鸟语,活力无限。

大学涵养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学,反过来,一所大学也繁荣一座城市。

在欧洲,传统式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文法,重学术,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历史。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70年代,大学与城市进入了共生发展的新时期,当国家战略发展向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后,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革命“城市大学运动”应运而生。在中国,一个城市一旦拥有了一所优秀的大学,也就拥有了其标志性的地标,自然而然奠定了其文化中心的地位,南京、西安、上海、广州等莫不如此,甚至像昆明这样的城市,西南联大哪怕不复存在了,也仍然继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大学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大学与城市社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从宏观战略的荣辱与共,到具体的技术转化和人才输出。大学校园—城市社区—产业集群三元一体的发展日益走向共生与融合,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持续的活力以及品质的提升。

在美国,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硅谷地区和云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名校的128公路地区,以大学为圆心,带动了沿线城市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并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因此,具有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高端智力资源支撑平台,在促进城市的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大学对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也是明显的,就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大学科技园区来说,这里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1所,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现已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生动地诠释了一个道理,一座城市大学越多,这座城市的发展越好。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与名片

大学还是一个城市精神与灵魂之所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便是大学与城市骨肉相连、水乳交融的生动诠释。从历史中走来,书院铸造了长沙人重文重义重天下的情怀,这使得历代征讨长沙者,都想渡湘江而毁之,以破坏和斩断长沙这座城市的文脉。尽管数遭战争洗礼,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书院始终以其独特的韧性,延续流传不绝的湖湘文脉。

可见,大学对于城市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培养了多少人才,贡献了多大的经济增长点,更在于大学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的塑造、社会价值观的衡量无不与大学密切相关。大学作为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传播、守护着城市的文化,为城市增添了无尽活力。因而可以说,一座好的城市必然有一所或几所好的大学,大学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大学城的兴起:大学与城市的联盟

进入21世纪,大学与城市的联盟,不仅成为了大学发展拓展空间资源的主动选择,也是大城市内涵发展的文化自觉。大学城的兴起就是这种关系最为直接的注解。城市和大学是命运共同体,名城崛起与名校支撑息息相关。曾经,杨浦是上海的工业老城区。2002年起,上海市推进“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转型,十多年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7所高校在原址扩建近一倍,一批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科技产业园区勾勒出“都市硅谷”的轮廓,校区、园区、社区广泛联动,城市副中心呼之欲出,“城市的大学、大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位于岳麓山下的大学城,山水洲城互为掩映,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其怀抱之中。湖南省和长沙市的领导高度重视岳麓山国家科技大学城建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这里规划、建设、保护好,打造成为世界最好的大学城之一。我和同事们都为这个战略决策感到鼓舞和钦佩。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被打造成全国一流乃至世界知名的高品质大学城,不仅让师生、市民和创客工作在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还将助推长沙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科技和文化支撑。为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仅要在内部建设上打破体制的条条框框,为开放发展和创新创意助力,还要积极推进大学城共享发展,创造条件与大学城各单元之间更加开放融合,在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实验场馆、信息技术上共建共享,在竞争中彼此借鉴、互动交融、共同发展。

大学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最佳助力

校依城而立,城依校而兴。一方面,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创业高地,就必须将大学这一发展的源头活水纳入顶层设计,使之能与城市其他子系统和谐共处,获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师生呼声,努力对接大学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需求,为知识分子的个人发展搭建良好平台;就必须营造自由风气,构建宽松、包容的氛围,促使大学以深远的思想引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大学也应当由象牙塔里向社会中心逐渐前进,成为城市前进的驱动。在文化上,提升城市的品格,涵养城市的人文,推动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高地;在科技上,将大学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成果投放到城市发展当中,探索大学、研究院与城市共建产学研联合体的新模式,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在市民生活上,积极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博物馆乃至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借助理事会等机制体制密切包括基础教育、医疗资源在内的校地合作,构建校地资源共享平台。

一座名校、良师、骄子云集的城市,必定会聚集巨大的创新潜能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湘江之畔的岳麓山大学城得天独厚,既有历史文化,又有青山绿水,城市与大学浑然一体,承载着千年学府的荣光与湖湘文化的灵魂。“双一流”建设将会催生大学城建设开花结果、枝繁叶茂,使大学真正成为长沙城市创新发展的最佳助力,让名城和名校相得益彰。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