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乡村活化重在三个创新
2017-03-16 08:11:4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胡泽汇] 字体:【

乡村活化重在三个创新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发展为例

安勇

乡村既是传统文化的资源宝库,又是自然景观和经济生态的生动载体。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加速,中国乡村的自然衰败、人为破坏现象较为严重,“重振乡村”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就是要从制度层面为乡村注入新的活性、能量和动力。

“乡村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在创新,只有以创新为基点扬弃传统、优化配置、激活潜力,才能使乡村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时而异,创新规划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湖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意见》则明确指出:“坚持县市区主导、农民主体,防止大包大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一刀切。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防止大拆大建。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坚持产业支撑、协调发展,防止空心化。”

可见乡村规划不能搞“一刀切”与“齐步走”。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制定乡村建设与发展规划尤为关键。要有大局观念,即乡村规划不仅针对某个村的个别问题,而是全面关注该村所在地区的整体问题;要有时间观念,使乡村规划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同时具有当代意识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扶持。

一些乡村之所以落后、贫穷、缺乏发展活力,既与其所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其一贯的经济特质有关。针对这些乡村制定扶持政策时,要注重“标本兼治”。如我省目前有近8000个贫困村近60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武陵山片区与罗霄山片区。对这一区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以发展交通运输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力争到2020年,实现“外通内连、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

贫困乡村较多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不断创新政策扶持,收获了不少成效与经验。如开展“产业支持、文化引领及三位一体工程”,以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1200个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发展生产、乡村旅游、转移就业、搬迁脱贫、教育脱贫、医疗救助、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十项工程”,创新金融产品,用好“互联网+”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商等等,为确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因势利导,创新产业发展。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绚丽多姿的人文特质,而且盛产多种经济作物。这就意味着旅游是湘西发展最大的“门路”,乡村游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利用特色资源走产业致富之路大有可为。

为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着力做好旅游门票经济、服务经济、地产经济“三篇文章”,打造特色产品,提高品质标准,避免同质竞争;推进300个传统村落保护、“土家探秘”和“苗乡采风”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开发;建设6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和一批旅游风情小镇,支持发展森林旅游、乡村休闲农事体验旅游;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支持创新研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预计到2020年,全州重点村寨乡村旅游年均经营收入可达到100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许多乡村通过规模化种植和深加工茶叶、柑橘、烟叶、猕猴桃以及杜仲等获得了实惠,外出务工人员逐步回流,僻静的村庄正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发展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历史使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乡村活化,其本质是建设利于人生存、生活、发展的空间,因此从政策到规划、产业等方方面面,唯有立足实际、不断创新,才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