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用人文精神为孩子们的未来筑基
2017-02-24 08:10:5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用人文精神为孩子们的未来筑基

——纪念一位用生命点亮素质教育之火的教师

春节前一个冬日的下午,长沙熬吧读书会燃起几堆炭火。人们传阅着手中的一本书——《叩响命运之门》,纪念一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一位可敬的同学、同事和父亲,一位曾用生命的火光照亮他们的人。

纪念会所探讨的内容却指向人的生命、自我价值、甚至全人类的命运。借由“马小平老师专场纪念会”,这个叫“马小平”的名字,再度回到他的家乡湖南,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中学校长、新闻出版机构、马小平的同事、同学、学生以及他的家属围炉共话。

炭火的光在他们眼睛里跳动,关于马小平生前的故事,再一次叩响记忆的门。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婷婷

实习生 高一帆 向玺如

对天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志性高洁的人

时间的指针指向2012年1月18日,深圳中学。同样湿冷的冬日校园,学生和同事在悼词、挽联中,追忆名不见经传、却被钱理群教授誉为“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是教育家”的语文老师马小平。

“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带着他的教育理念,和如影随形8年的病痛,这位曾一度赤手空拳掀起关于人文素质教育争论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在盛传一时的“末日灾难”前夕,离开了这个世界。仿佛如他生前所愿,送别会更像一场教育研讨会。大家纷纷谈到诗歌、小说,谈起马小平课堂上的种种细节,安静而热烈。

马小平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大学同学卜炎贵眼里,马小平是自己“精神王国的王”。“大学时期,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是电子游戏高手,长得很帅,很讨女孩子喜欢。”卜炎贵听闻了马小平不少“故事”:比如上大学之前下放浏阳当知青时,马小平和几个刚刚分去那里的年轻人,在一个夜晚一起跑到山坡上对天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做志性高洁的人,绝不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浑浊的人;比如在湘潭十中教书时,学校虽地处较偏僻,但青年教师读书氛围最好,“因为老马在那里,创立了第一个读书会,他是一个组织者、推动者。”1986年调到湘潭一中时,他对新东家说:“我没别的要求,给我间房,能安顿我那6000本书就行。”

一生就为了等待、寻找一所像帕夫雷什那样的学校

1992年,马小平来到东莞中学。“游戏高手”变身为“技术控”,他创办了学校的网站,并捣鼓了一个原创版块“老马发言”。2002年调入深圳中学后,他又开始寻思着创建一个“语文教学综合实验室”。

“我们不太理解,不是只有数理化才有实验室吗?语文实验室是个什么玩意呢?”卜炎贵说,马小平是他们同学中第一代使用电脑的,熟悉各种各样的程序,各种各样的工具,“他的同事里谁电脑上有问题都是找老马。他在2002年就有能力利用多媒体网络工具,让孩子们通过网络随时进到他构建的教育世界中去。他所谓的‘实验室’,就是基于网络平台,构成包括多媒体概念、信息检索和共享,进行远程分享交流。”

马小平的理想源自英国教育学家汤因比“与灾难赛跑”的教育理念。汤因比认为,人类正在用“破坏自然环境”与“战争冲突”这两项灾难毁灭自我,而教育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唯一活路。

大学时期,马小平就迷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与理念,追求“和谐全面发展”“要思考、不要死背”“走进大自然”“没有‘差生’概念”等。他的教育论题“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能够走多远”,副题就是“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这一辈子,只要能到一所像帕夫雷什中学那样的学校去教书就值了。后来参加工作,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在等待,在准备。我的一生就为了等一所这样的学校。”他提出“把语文教学提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认为语文教育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事关人格养成、公民责任以及智慧与情感,他提倡人文教育,致力于“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

“做老师要像一团火,任何人跟你接触,也会像火一样燃烧起来”

马小平在湘潭一中时的学生邓白洋回忆,马老师的语文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会用初一、初二两年的时间教完三年的课程,初三一整年都用来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学生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

“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开始认识到追寻自我价值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邓白洋说,“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正如他来深圳中学第一堂课上的宣言:“同学们,我把课堂还给你们了。”人们记忆里的老马,并不给人压迫感,“他很幽默,又有感染力,喜欢讲段子,总是逗得你乐不可支。”

在一次对话中,王翔对马老师说:“你身上有一种很浓的少年气质,一种不平静的东西。你有一种燃烧的东西。”马小平回复:“做老师,要有老师的人格魅力,要像一团火,任何人跟你接触,也会变得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起来。”

“他要唤醒的是有诗意和创造力的青春”

但是,这个幽默的、像“一团火”的人,却常常流露出孩子般的手足无措。深圳中学学生李舒扬记得一个细节:家长会结束以后,马老师被很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教课本上的内容。“后来马老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我看到他在那里泣不成声,非常难过。”

“马老师其实一直都很孤独。马老师的格局超过一个中学老师的格局,他其实很难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应试和人文的冲突一直存在,这对学生是很现实的选择,对他来说也是种挣扎。”马小平曾经的学生王翔认为,马老师最可贵的是,他具有远远超出他“身份”的视野和格局。

“很可惜的是,我们学生当中很多人的眼中还是只有应试的,很多人也不是很重视他的人文课程。所以我感到很遗憾,对马老师不起。”马小平生前另一位学生胡正感叹,“等到马老师真的离开讲台了,我们才真正了解到老师是这么重要,这么有价值。”

王翔认为,一个有远见的中学语文老师,会有自己的独特性,有更深切的关怀。在现在的体制下,会形成矛盾。他的眼光是从中学一直向前延伸的。他要唤醒的不是被动的青春,而是主动的青春,有诗意和创造力的青春。

病痛从未折损他生命的尊严

2004年,在走过安静又热烈的半生,死神突然给他下发了第一道通知书。他被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在最后的时间里,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仍然是:怎样才能塑造能跑赢灾难的一代新人?他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他认为:“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手术后,这位头绑纱带的“技术控”自带电脑、路由器和扫描仪,在病床上搜索出一千多篇文章,又从逾千册藏书中挑选130篇文章,按类别分成《人文素养比数理能力更重要》《公民的诞生》等16个篇章,合编成了《人文素养读本》。

出院后,马小平坚持重返岗位,并向学校建议开设“人文素养选修课”。此后,《人文素养读本》内部刊印了两万本,而马小平因该课连续三年被评为最受欢迎老师,直至2009年癌症复发再次住院。

在他最后的生命里,卜炎贵去深圳看过他三次。“三次探病时光,他没有一次流露出埋怨和哀伤。即使偶尔流口水了,也并不回避,只是自嘲一下,拿起轮椅边上的纸巾擦干净。”病痛从未折损他生命的尊严。

2012年1月16日,一个异常普通的日子,马小平靠在靠枕上,护工给他喂饭,一点汤洒出来了,护工转身去桌上抽纸巾给他擦嘴,回头时,马小平已永远合上了眼睛。

【评说】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王”

马前(马小平女儿):父亲塑造了我的价值观,构建了我的心灵世界。我看过父亲的意气风发,也陪伴他度过逐步凋零的日子。我没有遵循父亲的希望,从事他一生所热爱的教育与学术研究,但他仍然坚信,女儿是他一生的骄傲。他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他鼓励我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和认同,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影响他人。

“生命的疆界,并不止于此时此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精神世界中的王。”诗意地栖居,是父亲告诉我的最佳的生活状态。他也就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中,成为了自己的“王”。

龚曙光(马小平大学同学,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当下时代最缺职业道德,但小平坚守了这个职业的操守和德行。

欧阳先生(马小平大学同学):马小平对教育问题有自己的思考,体会到中学教育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钱理群先生说:“现在的大学培养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人文教育的道路上,马小平老师是真正的先行者。

王木森(湘潭市一中教师):在湘潭一中,同志们称马小平为“马氏”。这是大家对他的尊敬。他的激情,表现出一种“好斗”,这个好斗不是暴力,而是面对生活充满激情的态度。

马老师的焦虑,也是所有中学老师的焦虑——“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这种对于教育本质的反思,目前还是太少。现在的教育工作有很多愧于学生的地方,但我们总是无能为力。我期待更多的人,一起来推动教育的改革。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人,而非机器。让我们的后代成为人文素质高的人,这是我们用来纪念马老师最好的方式。

梁聚峰(湘潭一中毕业生,马小平唯一一位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马老师给了我底气,书本上的知识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马老师让我们学会了内造自己。马老师不仅是我在校的老师,更是我一生的导师。越成长,越是能体会到马老师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是把智慧的火炬点燃。马老师是一位“站着思考的人”。他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他身上的幽默不是一种表达技巧,而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张同学(马小平在东莞中学时的学生):在初中我是一名成绩很普通的学生,与马老师的相遇只是偶然。我有把情绪、想法写在周记上的习惯。有一次,马老师在语文课题组的论坛上读到了我的周记,打电话给我约见面。从那以后,马老师经常不断地向其他的老师夸赞我,这极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在当时唯分数论的背景下,任何对成绩尚差的同学的鼓励都是非常难得的。中考结束后,马老师托校长让我升学,继续就读于东莞中学。我知道,他想给予我更好的教育平台,他想去培养的学生,他就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去为学生争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