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统筹“四个保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2-04 07:57:2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匡远配

农业是湖南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我省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跻身“万亿俱乐部”;农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约化和外向性发展趋好;农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一大批优势农业产业园区日益成熟。

但农业仍然是我们的短腿,尤其是农业统筹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收入的压力越来越大:

供需错配,保障供给压力大。农产品的量、质地位不对称,过剩与不足并存,产业内贸易问题突出。据统计,我省农产品商品率在70%左右,饲料粮与工业用粮严重不足,年均进口粮食达100万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口率不到10%。“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经济作物年产值占种植业的2/3,而面积不到30%,粮食独大;生猪产值在养殖中占比为57.5%,生猪独大。资源环境严重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出全国6%的粮食。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比例达67.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落后,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耕地流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不足20%,入社农户数仅占15%。

农产品质量不容乐观,保障安全压力大。一些地方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环节优势不明显,优质、品牌农产品还不多,名优特产品基地缺乏。农业科技支持不强,绿色、健康、生态、高品质农产品较少。

农业面临资源环境两个“紧箍咒”,保障生态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占比超过50%以上,环洞庭湖区富营养化程度已达到中度。工业“三废”污染、规模养殖粪便污染和农村废弃物污染也不容忽视。据估算,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在10%左右,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仅30%左右。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均为40%,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为43.5%,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农业受“天花板与地板”挤压、“红灯与黄箱”约束,保障农民增收压力大。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水平,其生产成本年均增长超过11%,高于价格增速。种养衔接不紧,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只有2.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良种覆盖率等指标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没有跳出“背着包袱抓粮食,抓了粮食背包袱”怪圈,粮食财政压力较大。

深化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秉承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四个保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以规模化为核心,稳生产、保供给。健全财政支农长效机制,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以“沃土工程”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产能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耕地生产能力,藏粮于地;以两大“百千万”工程为纽带,重点打造粮果蔬茶等千亿产业,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藏粮于技。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提高农业供给的灵活性。通过农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调优农业区域结构,推进生态农业区、都市农业区、特色农业区、旅游休闲农业区四大农业板块发展。

树立“大食品安全观”,以“四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农业标准化纳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战略布局,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百企千社万户”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工作,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业。以科技创新和动态管理助推品牌强农兴农,构建“湘”字号农产品品牌体系和品牌经济链。以品牌化为支点实施农业标准化,助推湖南农业转型升级。

实现绿色引领,实行标准化生产、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生产,保障生态。以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管控好外源性污染转移排放,在重点区域开展农业环境容量评价。发展集约农业,推广标准化种养、清洁化生产,创建两型农业引领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适度规模经营”和“高效集约”两个标准,推进农业业态发展精细、配置资源精细和市场对接精细,提升生态保障能力。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增加支农投入、释放农村改革红利,促进农民增收。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赋予、保护农民财产权利。将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促进农民增收。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消费品工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链红利,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