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谢晶仁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做好我省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对进一步释放企业和社会发展活力至关重要,也刻不容缓。
——深化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能让落后产能稳妥退出,还可使生产要素释放新活力、增生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通过新制度的供给,将被旧制度钳制的企业活力、社会活力释放出来,创造新的、更大繁荣。
以我省装备制造业为例——湖南是装备制造大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企业形成了广领域、多产品、高品质、高性能发展格局。但近年来我省装备制造业生产、销售增幅不大,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规模和集聚效应都亟待提升。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供给与需求不够匹配、不够协调、不够平衡,是供给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作出调整所导致的。因为涉及要素升级和制度变革,这种匹配和调整很多时候不是企业单打独斗、各自为战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企业之间实现工作共融、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尤其是随着国际国内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3D打印、无人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的迅猛发展,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如果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和产业链位置上,已有份额都有可能失去。在这种情况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二选择。
事实上,当前需要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几乎包括所有深层次的系统性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投融资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等等。只有通过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培育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才能按淘汰过剩落后产能、僵尸企业,化解产业泡沫,避免系统性风险;才能彻底解决企业和社会发展中的持续性问题。
——深化供给侧改革是充分释放企业和社会发展活力的必要举措。
新常态下,湖南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无外乎供给与需求两侧,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基于此,我们应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深化供给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既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也要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既要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也要满足广大消费者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既要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生产向优势区聚集,也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要素优化重组;既要优化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大力发展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环境友好的新模式,也要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要扩大总需求,改善社会预期、增强发展信心,也要深化创新驱动,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保“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产能,既要继续化解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同步推进水泥、玻璃、铁合金、烟花爆竹、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又要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去库存,既要打通去房地产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的结合通道,又要做好工程机械等行业去库存工作;去杠杆,既要以华菱、湘电等为重点和示范,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杠杆率,又要规范各级政府融资平台运营,防止单位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套取土地资源得利;降成本,应在减税清费、降低要素成本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落实我省电改方案,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补短板,要从严重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着力在突破关键技术、企业技术改造、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湖南是农业大省,但还不是农业强省,农业的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因此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要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广辟农民发展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能源、电信、公共服务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湖南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项目,带动我省工程机械、交通轨道、智能机器人、电气设备等优势装备产品输出。要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基地和经贸合作园区,带动企业“走出去”和富余产能转移,加快我省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步伐。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