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现代湘剧《月亮粑粑》的启示
2016-11-18 09:37:3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刘颖] 字体:【

胡安娜

记得去年第一次看《月亮粑粑》彩排时,我就惊讶地发现,这个戏的剧情怎么与我6年前旅游路过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那么相似呢?在那儿,也有一所和剧中一样即将垮塌的危房小学,也有一个和剧中一样已执教30余年的代课女老师……这所令我牵挂的乡村小学简直成了《月亮粑粑》的现实模板,它就是江永县桃川镇岩寺营小学!这个戏的确太真实了,真实得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给人一种“舞台上的人融入了生活中,现实中的人走进了舞台”的感受。

为什么《月亮粑粑》和真实生活会如此惊人的相似?我认为,其强烈的现实感来自于剧作者在选材开掘上找到了一个很独特的切入口。在处理这类司空见惯的农村题材时,不走常人常走的大道,而是潜入山野林间小道,去钻探乡村生活的真实原浆,去寻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东西。于是,《月亮粑粑》一剧便以“现实观照,人文关怀,独特视角,创新手法”的笔触伸入乡村代课老师这个最弱势群体,并以秦雅云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乡村代课女教师形象,借助“月亮粑粑”的深层寓意,打开这个草根人群的真实内心,揭示他们渴望改变现实的梦想、矛盾心理与生存状态,深入开掘其人性、人情之美,引发了人们对乡村代课老师群体在艰苦生存状态下人性美闪光的认同。

然而,取材的独特只是剧本成功的第一步,编戏应同时凝聚两点,一是取材,二是人物。这两点在《月亮粑粑》一剧中,尤为突出。它恰恰写活了女主角秦雅云这个独特的人物,这是全剧最大的亮点。该剧走的是创新湘剧的路子,全剧分幕不分场,乐章式的写法,散文式的结构,既没有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复杂的剧情,只是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讲述了乡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故事。剧情简单而平淡,但为什么这个戏看了却让人落泪?剧作者又是如何深入开掘、成功塑造出这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乡村女教师秦雅云的呢?

这是因为该剧在主题创意上首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戏魂”,那就是“妈妈老师”情结。秦雅云为学生们付出的那种渗透到血液细胞中的挥之不去的妈妈般的爱,构成了一股从头到尾贯穿全剧且形散而神不散的气韵,构成了开掘秦雅云这个人物最深层的精神内涵。

除此之外,还胜在细节。编剧注重通过生动、丰富、感人的细节,逼真传神、惟妙惟肖地诠释出了“妈妈老师” 的精神底蕴。如给观众印象很深的“她和学生同唱月亮粑粑”“她为救学生腰负重伤”“一双花球鞋”“她为电视画面中驻港部队的学生失声痛哭”等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生动细节,发挥了“以小胜大”的威力,为刻画“妈妈老师”秦雅云带来了闪光点与活力。

当然,秦雅云形象的成功塑造,尤其离不开主演王阳娟的精彩演技。有着深厚功底的王阳娟,把秦雅云从青年、中年到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情绪、不同唱法表现得层次很分明,很到位,表演得细腻、委婉、声情并茂。秦雅云并没有披上“高、大、全”的外衣,也没有走上神坛,但她却在失声痛哭中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了!剧中的细节处理,不仅把深藏“妈妈老师”情结的秦雅云的人物个性演绎到了淋漓尽致,而且,还使观众在联想中品味出全剧的主题深化。因此,《月亮粑粑》这部戏正好从正面打到了“乡村教育也是一项良心工程,行小善,积大德,救活一所小学,同样功在千秋”的焦点上,正好切中了时代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