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凤凰是引起沈从文乡愁的地方
2016-11-18 09:29:1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刘颖] 字体:【

沈从文《湘行散记》可以叫做旅游散文诗

金介甫

湘西是巴蜀文化和湖湘文化之间的一座文化桥梁,沈从文则是这文化桥梁的一个象征

不久前我参加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论坛,我讲的题目是沈从文怎么利用他所知道的古代楚国文化来创造一种现代楚文化的新神话。

这个美丽的神话不只是一个湘西神话(这与沈从文的湘西认同感有关)。这个现代楚神话也是一个中国西南部或所有南部的区域神话,甚至于整个中国的现代神话,一种少年中国的现代神话。

沈从文认为屈原到湘西看过沈从文本人两千年后所看到的花草和巫术,听过巫师所唱的歌和他们所念的咒语,这都给了屈原一种艺术灵感,结果他才会写《楚辞》。沈从文的文化背景是湖南、四川这两个地区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湘西属于湖南,可是湘西人不讲湘语,他们讲西南官话。我认为,湘西是巴蜀文化和湖湘文化之间的一条文化桥梁 (其实还得加上贵州和苗民),沈从文则是这文化桥梁的一个象征。他是湖南人,他的祖父参加过曾国藩的湘军,他有苗族的祖先,又有土家族血统(土家族可能是巴国的后代)。如果我们研究巴蜀文化,我觉得我们应该同时研究楚文化。

湘西是让沈从文觉得很孤独的地方,凤凰是引起他乡愁的地方

怎么看沈从文的大作《湘行散记》,这部大作怎么反映湘西的地理和历史?这个问题很复杂。许多批评家都认为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是中国现代旅游文学中的纪念碑作品。李欧梵很有影响的论文《孤独的旅游者》就以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艾芜的《南行记》代表华文旅游文学作品。王德威教授上世纪90年代也很有影响的论文《想象的乡愁》,认为《湘行散记》不只代表“华文旅游文学”,也代表“乡土文学”。

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坐小船看沅水两岸的小镇小乡村的时候,他觉得很寂寞。偶尔听到一个水手讲凤凰县的话,他才恢复了精神。凤凰是他的故乡。湘西是沈从文15年前入伍后才目睹的地方,是沈从文第一次离开家乡之后所看见的陌生地带,而且那并不是一种很愉快的经验。假如十几岁的小兵沈从文在离家的第一天晚上哭了,那么湘西,或者说沅水、酉水的码头,就是让他觉得很孤独的地方。他想什么地方?镇筸镇(就是今天的凤凰)。那是引起他乡愁的地方。

当年从研究历史转为研究文学、研究沈从文,是因为我发现沈从文的作品比上世纪30年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写得好得多,但是没有人分析他的作品、写他的传记。到上世纪80年代,对沈从文的研究都比较少,这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大缺憾。沈从文的作品在大陆、台湾都是禁书,在香港也没有人研究,美国华侨也不看沈从文的作品。我的运气很好。

我跟大家一样,觉得《边城》是他的最好的作品。短篇小说,我喜欢他的《柏子》。

《湘行散记》这部作品可以叫做旅游散文诗

不管怎么样,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的世界观是城市中人没办法了解的(其实他描写的不少所谓“乡下人”不是农民,而是湖南的小兵和小镇的生意人)。

《湘行散记》的素材是沈从文在1934年回老家凤凰在路途上写给他的新娘张兆和的信件。我觉得那些书简不太像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文章,内容多半都不相同。《湘行散记》很像沈老的小说,譬如《边城》,因此我们能把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还有《从文自传》、上世纪40年代的《传奇不奇》一概而论。

沈从文写河岸的风景,码头,各个小镇的河街,水上的小船,及其人物和生活,不管是自传、散文、小说,描写都很相同。《湘行散记》一些段落特别像沈从文最有名的小说《边城》,《边城》写的是茶峒,在酉水的上游。《湘行散记》写的是沅水的下游。酉水和沅水都有山有水,有码头,有吊脚楼,可是,两个地方互相距离200公里。

沈从文为了表现湘西民间的风俗习惯,常常用记性或者用纯粹的想象力,来写他的小说和散文。

李欧梵说过,《湘行散记》这部作品一半是纪实,另一半是小说。沈从文写《湘行散记》时,常常承认他在写作过程中依靠的不是他亲眼所看的事情,而是他所想象的事情。《湘行散记》中的很多小情节是沈从文所记忆的事件。依靠他的记性的那些段落写得很清楚。

我觉得《湘行散记》既不是纪实文学也不是小说。我估计,假如沈从文没有在1934年回湘西,他还是能写一大部分的《湘行散记》。这部作品可以叫做旅游散文诗。

金介甫: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

凌宇

我和金介甫先生是多年的老朋友,这么多年来交流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曾经陪着金介甫先生和德国、以色列学者,沿着沈从文的道路把湘西走了一圈,对沈从文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作为美国学者,向美国、西方介绍沈从文,金介甫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这个意义非凡。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对这个作家的认识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海外,以一位美国人的身份认识了沈从文的价值,并且向美国读者、西方读者进行介绍,我觉得是中国文学爱好者的一大幸事。

当年我们研究沈从文的时候,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我研究沈从文的时候,文革刚刚结束,正是沈从文研究的一片空白时期,除了1957年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以外,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一切都是从收集他的作品开始。记得金介甫先生第一次访问中国,应该是两个目的:一是拜访沈从文先生,请教他创作中的一些问题;二是在中国收集沈从文的作品目录、研究资料。当时在国内做这个工作的只有邵华强先生和我。金介甫先生访问中国,我们在北京相识,我们三个人将自己掌握的作品目录整合起来,形成了现在沈从文作品目录的基本构架,当然后来有许多补充。我们很得意的是,这个基本骨架是由我们来完成的。这形成了沈从文研究的基础,不把沈从文的作品收集完整,对他的研究也就无从说起。

金介甫先生研究沈从文中卓有建树。我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点:

金先生《沈从文传》的原名是《沈从文的奥德赛历程》。这个书名非常深刻地表现了沈从文的一种本质特征:回家。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处于艺术创作还不成熟时期,容易被忽视。金介甫先生对沈从文早期小说创作与湘西地方、历史、文化关系的梳理,还原了沈从文小说与地方历史的关系。金介甫先生是学历史出身的,他以这种学科背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小说,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金介甫先生比较充分地把握了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他提出,在三十年代末沈从文的创作已经从早期的少数民族立场转变到地方主义立场,这个论断对沈从文创作历程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到了《边城》之后,沈从文就不再表现苗族身份,而是站着整个湘西的立场来看待中国文学。这个变化非常的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沈从文对整个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看法。作为一个外国人,金介甫先生能够把握沈从文创作历程的这个变化,令我非常感佩。

编后记

11月15日上午,著名海外汉学家、《沈从文传》作者金介甫教授做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智慧之光系列学术讲座,进行主题为“再读沈从文《湘行散记》”的演讲。国内著名沈从文研究专家、沈从文文集编辑主持者、《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作者凌宇教授出席讲座。国内外两位最著名的沈从文研究开拓者与名家同席对谈沈从文,可谓一时之盛。本报特摘发两位的讲话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