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三游”画家苏厂元
2016-11-11 08:04:2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苏厂元作品

佘意明

最近,湖南株洲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授苏厂元撰写的《速写研究》一书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引起学界的好评。这是他长期醉心于山水画写生的一部实践心得。谈起自己走过的艺术之路,他归纳为“三游”,即游山、游学、游艺。

游山

苏厂元说,没有扎实写生功底的画家,行将不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走向自然,艺术家才能了解山脉的走向、山势的结构以及林木的千变万化,才能从中感悟自然之美,实现与天地万物对话;也只有深入体会风景,艺术家才能将生活之景转化成心中之境、画中之情。

从1981年开始,苏厂元每年要到外面写生2到4次。30多年来,他累计完成写生作品2万多幅。早年,他师从的是曾晓浒、王金石等岭南派画家,每年到广西、海南、贵州等地写生。其时,他在湖南工大教书,只有利用寒暑假去写生,有时在写生基地过年,吃的是随身携带的干粮,当地的老百姓看到他如此勤勉,往往喊他一起吃饭。12年前,他突发奇想,一个人跑到了太行山写生,当即被北方的山水奇景所吸引。为了画好太行山,他竟然调到了河南安阳工作。直到前几年,他感觉自己年岁不轻,终究想叶落归根,便又调回株洲教书。

苏厂元何以如此痴迷于写生?他说,自己是船工的儿子,小时候在湘江里撑船摇桨浆,与株洲的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教授、画家后,依然不改少年时期喜好游历山水的本色。他的《朱亭山水图》就是经过几年的写生而演变画成的。

游学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游学之道。 苏厂元说,画家去“游学”,是需要有“两把刷子”的。如果你胸无点墨,很容易被人瞧不起。为此,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修炼,用一个字概括,就是“苦”,即苦读、苦写、苦画。

苏厂元说,游学,有时对自己是一种超越。原本精于南方山水的他突然沉湎于北派山水,便放弃了湖南工大系主任的位置,调到安阳工学院当一个普通老师。在安阳,他起早贪黑,硕果累累。苏厂元说,现在的年轻人把游学看做享受,其实是误解。

在安阳,他遍访名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中国山水画大师宋涤,两人一见如故。宋涤对他青睐有加,耳提面命。苏厂元说,从宋涤身上,他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艺术家如何对古典走进去又走出来,如何打造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这是一条艰辛之路。不走出去,画家很容易坐井观天,不知道天高地厚。

游艺

“游于艺”,就是掌握技能已经达到圆熟的程度,做到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能够收放自如。

苏厂元的作品里所表现的山川之妙,在于笔墨间隐现出一种人文情怀。他总立身画外去洞察宇宙间山山水水的无穷幻化,贯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来成全自己的奇思妙想,再以纵横万里之势进行构图与创作。

在笔墨语言风格上,他紧紧抓住山水精神的大象,在自然山理脉络中表现山势的起伏跌宕与蜿蜒连绵,以及厚重沉郁的地理特征。有时以泼墨为主,以赋彩为辅;有时以皴擦为主,以晕染为辅。他的《万壑松风》体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现代文化潮流的把握,传达了一个艺术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这幅作品的画面以太行山地理特征为构图,用勾、勒、皴、擦、点等综合技巧,描绘出山石的肌理,留白之处烟锁云断,气势浩大磅礴,笔墨灵动,墨色渗透,意境旷达空濛,把心中的千沟万壑呈现于笔下的咫尺之间。近景之处是一排形态各异的青松,把江南山水的那份温润秀丽,清静幽闭的特点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