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千年瑶香的前世今生
2016-10-31 12:16:4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周杨] 字体:【


焚高香祭祀盘王。(资料图片)李光平 蒋江平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唐善理

通讯员 杨丁香 李光平

9月27日,这里通过了“中国香业之乡”的综合考评。

10月14日,这里选送的“雅风瑶妃香”,获评“中国十大香品奖”。

燃香国家标准会议还曾在这里召开。

这里,就是被誉为“神州瑶都”的江华瑶族自治县。

深秋时节,走进江华,盘王殿里,宾馆会所,书房茶室,一炷瑶香,沁人心脾。散落千里瑶山的瑶香工厂,搓香,晒香,装香,香气弥漫。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第一个“香业之乡”的独特魅力。

1 光绪年间手抄本,记载瑶香千年史

江华于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现全县总人口51万,其中瑶族人口33.6万,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瑶族居住最集中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唐朝诗人刘禹锡诗中的零陵香草,俗称零陵香,是生长在江华大瑶山里的一种久负盛名的特有香料植物。在舜妃故事传说中,零陵香是跟斑竹一样充满神奇色彩的植物。

10月26日,在盛产零陵香草的江华湘江乡香草源村,记者见到了瑶香、瑶药的32代传人,64岁的瑶族老人盘上仁。

“用我们大瑶山里的香草、檀香、沉香、菖蒲、艾叶等制成的瑶香,不仅香味独特,而且能安神、醒脑,御病强身。”说起瑶香,7岁起就跟着爷爷采集香草、制作瑶香的盘上仁,十分兴奋地向记者说起了千年瑶香的前世今生。

盘上仁说,中国制香历史悠久。瑶香作为中国香的一种,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瑶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为躲避战乱,长期迁徙,“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长期居住在偏远的高寒山区或深山密林。为了战胜山林中的毒蛇猛兽,抵御蚊虫叮咬,瑶族先祖燃香取火,让野兽蚊虫无法靠近,并以此去湿除瘴,抵御疾病。他们还将香料植物制作成香,敬奉天地盘王,祈求神灵佑护。苦难的历史成就了古老的“瑶香”。

进入宋元时期,瑶族先民就已基本掌握了用零陵香、檀香木、枫木、香藤、九龙藤、沉香等制作瑶香的完整而精湛的工艺技术,瑶香文化日渐形成。

盘上仁从柜子里捧出一本已经发黄、发黑的手抄本《香术》。这本手抄于光绪三十一年、珍藏了100多年的盘氏制香秘笈,记载了江华瑶香制作流程和发展历史。

盘上仁说,方圆数百里的大瑶山里,有各种野生植物1400多种,其中的金银花、玉竹、白艾、青皮香、火藤、黄柏、糯米树、檀香木、枫木、香藤、九龙藤、沉香、香草、山胡椒等上百种植物,都是制作瑶香的上好原料。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利用这些天然植物制作瑶药、瑶香。为了认识它们,掌握它们的特性,盘上仁7岁起就跟随祖父盘明亮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多次被虫叮蛇蛟,多次摔伤腿脚。多年的摸打滚爬,他终于熟练掌握了瑶药、瑶香制作原料的习性特点、采集方法、制作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瑶香通”。近些年, 盘上仁带出了包括13岁孙子赵颜生在内的40多名弟子,无私传授祖宗传下来的方法技艺。

如今,盘上仁还担任了江华多家瑶香生产厂家的技术顾问,他们用大瑶山里的天然植物生产的各种祭祀香、熏香,成为广受用户欢迎的抢手货。江华雅风瑶香文化传播公司用盘上仁提供的香料,按明朝宫廷香方开发出的“瑶妃香”,10月14日在广东省江门市举办的中国香文化博览会上,获评“中国十大香品奖”。

2 传承创新,江华成为全国燃香类产品主产区

盘上仁点燃了一支用零陵香草制成的瑶香。只过了几分钟,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即刻清香四溢。

盘上仁告诉记者,一支小小瑶香,看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却有很多讲究。

瑶香制作技艺是流传在江华及周边瑶族地区的一门独特传统手工艺术。瑶香制作有原材料采集、修制、炮制(不同的香料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包括蒸煮、酒茶泡、炒、焙、飞等方法)、发酵、晒干或烘干、粉碎等十多道纯手工技艺流程。它具有配方独特,技艺难度大,精准要求高,而又极具可操作的特点。

传统的瑶香产品有香饼、香丸及竹签香三大类品种。瑶香制品色泽自然,结构精致,柔而不脆,质地密实,香味正宗。正月里,香饼放入火盆,整间房屋充满香气,以此来迎接亲朋好友;香丸放入香袋赠送亲友用于随身携带;竹签香用于祭盘王,敬祖宗,祈福求平安。

清明焚香,过年焚香,生日焚香,读书焚香,品茗焚香。瑶香,瑶胞日常生活不可或缺。

然而从上个世纪中期起,瑶香跟其他中国香一样,曾一度沉寂多年。

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等地,制香产业率先兴起。一大批江华的瑶家弟子,凭着家传的制香技艺,先后来到沿海的制香企业务工;到本世纪初,在沿海制香企业务工、做老板的制香人员,最多时达到五、六万人。

前些年,这些在外打拼多年的瑶家子弟,携资金、技术、设备返回瑶山,利用江华瑶乡丰富的香料资源和传统的瑶香制作技术,结合沿海地区的经验技艺,办起了属于自己的制香厂。

周益翠,70年代中期出生,是江华白芒营镇云田村人。2006年,她携丈夫一起,带着在广东打工15年的积蓄和制香技术,回到家乡开办制香厂。结合祖辈流传的瑶香制作方法,耗资数十万元,10年间研制、开发出20多个盘香新品种。

2009年从广东务工回到家乡白牛山的程仁文,为研制开发金钱香,花光带回的积蓄后,又贷款去养鸡,把养鸡赚到的钱又用来研制、开发瑶香新品种。先后投入20多万元,终于研制成功受到广东、浙江、四川等地大型寺庙欢迎的金钱香。

经过周益翠、程仁文们瑶家新生代的传承、创新,目前江华瑶香品种更多,质量更高,样式更美,档次更高,并逐渐由主要生产祭祀香、祈福香向主要生产保健型熏香转向。盘香小时香、五福金钱香、雅风瑶妃香等多个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4个产品商标被认定为省市知名商标。

9月27日,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委托,由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组织的7人考评专家组,一致通过对江华瑶族自治县申报“中国香业之乡”的综合考评。考评组一致认为:“江华是全国燃香类产品六大主产区之一,已基本形成了从竹签、木粉、机械、成品香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

3 瑶香“点燃”致富大产业

走进江华瑶山,制香厂、制香村、制香乡镇随处可见。河路口镇2013年时只有7家制香企业,不到3年时间,发展到了70家制香企业。

在桥市乡大鱼塘村,一条新修的宽敞的水泥路两旁,一字排列着10多家小型制香厂。村支书程礼云告诉记者,这个村办制香工业园,占地面积80多亩,安排就业100多人,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加上村里还有在福建、广东从事制香行业的100名工人、老板,大鱼塘村成了名符其实的制香专业村。

在交通不便的涔天河镇泥井村,制香产业也在蓬勃发展。这个千余人的小村,是江华有名的贫困村。从本世纪初开始,村民们先后在广东、河南、浙江等地开办制香企业近30家,在本地兴办制香企业20多家,村里80%以上的劳力成为制香工人,全村制香业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年利润800多万元。家家买汽车,户户盖楼房,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富裕村。

而在河路口镇,白芒营镇,桥市乡,规模制香厂、家庭式制香厂也随处都是。一个个制香专业乡、专业镇正在加速崛起。

县里主管制香产业的乡镇企业局局长严玉林告诉记者,江华瑶山香料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制香业基础底蕴深厚,再加上近年来大量外出打工人员学回了新技术,以及越来越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江华制香产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不仅吸引了大批瑶乡弟子回乡办厂,还有10多名福建、浙江、广东、云南的老板前来投资兴办制香厂。

目前,全县已创办3个制香工业园,兴办制香企业300家,形成了上百个制香专业村,有制香设备近1000台,专业制香人员上万人,年生产香制品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产品覆盖了除西藏、新疆、甘肃、宁夏4省区之外的整个国内市场和东南亚市场;同时,利用本地资源兴办竹签厂、木粉厂20家,原辅材料销售企业18家,设备销售维修企业5家,制香产业链已经形成。制香产业成为全县1.2万个家庭、6万余人的重要收入来源。

“目前,江华制香产业熟练工资源、从业人数均居全国第一;制香企业数量、制香设备台数居全国第三。瑶香从产量上已超过藏香。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很有信心,将瑶香打造成像藏香一样驰名中外的中国香新品种。通过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让江华‘中国香业之乡’名至实归。”严玉林不无自豪地对记者说。

从江华瑶山通往宁远九嶷山,有条古官道,多年来一直是瑶家先祖们运香、卖香的一条重要通道,当年被称为“香道”。“香道”弯弯,它见证了古老瑶香的兴衰。现在,这条弯弯“香道”已难以寻觅。但一条通往未来的瑶香大道业已打通,古老的瑶香,将在现代“香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