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汤岚
在这个价值多元、各种矛盾交织的年代,很多人睡着,少数人清醒着。有着20多年乡村从教经历的周晓波,面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的种种弊端,进行冷静的观察,深沉的反思,其长篇小说《老夫子》用锋利的笔触和精细的描写挑开社会的毒瘤,揭露教育中隐藏的大问题,触碰到读者有真正痛感的神经末梢,写出了以王敏之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分裂、灵魂对抗、良心纠结与自我救赎。
小说以新寨中学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辐射了社会各个层面,直指校园的灰色生态和腐败现象。作者长于捕捉日常生活场景,又能在日常性背后蕴藉隐而不发的深意,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文字间饱含深情与辛酸,有瞬间击中人心的力量。
同样是表现生活的痛,有些作品痛在其表,《老夫子》痛在其心。作者将那些被生活推搡碾压的灵魂进行剖析和呈现,敏锐的叙述间展示着冷凝的悲悯与孤独。主人公王敏之作为新寨中学的老师,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坐车为了五毛钱和售票员发生冲突,遭到车上其他乘客的讥讽;看到城管抢卖菜老头的秤,王敏之去帮忙却遭到城管殴打,找政府部门申冤却被当作皮球踢来踢去;学校分班时,因为之前得罪了教导主任,自己班原来的好学生都被分流到别的班级……面对这一切,他内心充斥着激烈的动荡,被切割的痛感,却不知如何释放内在的忧虑、恐惧和不安定感。哪怕是眼看着妻子出轨,也不敢拿出男人的骨气,只能借酒消愁。
这些看似庸常的生活,让仿佛发生在身边的一切紧紧纠结我们的内心。作者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兜售生存与生活的细节,而是在传递生命的痛感。面对时代与自我的伤,内在和外在的痛,作者想要展现给我们的除了无奈和绝望,除了悲悯的情怀,还有更加深刻与尖锐的觉醒意识。
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使许多一线教师失去了他们的阵地,处于劣势。这种“失去”不仅指一线教师因各种原因遭受到经济上的压力,更使他们对个人生活及教育方式的掌控力越来越弱,这是最令他们感到恐惧的。一些学校校长和教师唯利是图,谄媚上级,一心追逐利益,无心教学育人,而如王敏之般有良知有追求却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清醒者,虽然卑微谦逊,内心却充满对教育事业和美好生活的执着和向往。
周晓波在创作中也充满纠结:王敏之这样有风骨和尊严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扭曲的社会氛围里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安身立命之所。最终,王敏之在学校一直“无钱”重修的危房倒塌时,为了挽救学生壮烈牺牲。这似乎也是作者对王敏之最好的“安排”。王敏之用生命守住了自己的职业道德,保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坚守了自己的良知。
夫子已老,老哉夫子。本书以《老夫子》为名,是写照,是调侃,也是深刻的悲悯和深长的寄意。从孔夫子以来的师道尊严,在需要文化自信与自觉的今天,更需要警觉的回顾和反省。老夫子王敏之仿佛是一个站在社会边缘的人,努力实现自我意识的洁净、清醒与警觉,恪守不甘堕落的灵魂。他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的不安与忧患,是那种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找夹缝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景象。周晓波通过王敏之等形象的刻画,以人性之光烛照生命与灵魂的曲折变化,以及现实的疼痛和无奈。他呼唤和期待的,是师道正统的回归。
(《老夫子》周晓波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