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银幕上的“红流”:长征题材电影知多少
2016-10-19 10:56:3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刘颖] 字体:【

谷海慧

翻越不完的雪山,暗藏杀机的草地,急湍如瀑的河流,衣衫褴褛、举步维艰但目光炯炯的战士,急行军中的大部队,运筹帷幄的领袖,硝烟炮火,壮烈牺牲……镜头推近了,镜头拉远了……银幕上,一组组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令人血脉偾张或热泪盈眶的长征叙事。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征题材电影形成了银幕上的“红流”,涌现出不少经典佳作。从1959年上映的《万水千山》开始,《大渡河》《四渡赤水》《祁连山的回声》《草地》《马蹄声碎》《金沙水拍》《长征》《我的长征》《革命到底》等具有时代经典意义或艺术创新价值的代表作品,形成了几次银幕上的长征叙事浪潮。现在又有《太阳河》《绝战》《勇士》《大会师》等若干部献礼影片已经或即将上映。银幕上,一股新的长征热潮已涌动开来。

现有的长征电影大体有4种叙事视角:一、重述长征历程,偏重政治化。如20世纪80年代前的《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等,主要以史实为叙事线索,兼具文献片性质。二、再现毛泽东军事思想,转向人性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渡河》《四渡赤水》等,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集中表呈。三、重塑领袖形象,追求史诗化。这是20世纪90年代较为流行的叙事理路,如《金沙水拍》《彝海结盟》,都是在精神重负与意见分歧中探究领袖心灵世界的丰饶与博大。四、展现个体特殊经历,走向多元化。进入21世纪之后,《心动岁月》《我的长征》《革命到底》等影片有效开拓了叙事的空间和视野。《我的长征》在主人公接连失去亲人的过程中,展现了“湘江血战”的惨烈与悲壮。《革命到底》则以真实的故事为蓝本,将爱情与革命的故事讲述得摇曳多姿。

10月14日,八一电影制片厂战争巨制《勇士》上映,再现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伟大历史瞬间,创作者在细节设计上匠心独运,将几个重要镜头,都给了一个特殊装备——识字板。故事开场,人物还没露面,镜头就对准了每个战士背后挂着的识字板,板上写着“农民”“爹娘”“家乡”等简单朴素的字词。急行军到关键时刻,团长要求战士们轻装前进,镜头聚焦静静卧在地上、写着“决心”“困难”“坚持”“无畏”“信念”等字的识字板。而后,一只只脚从“困难”上踏过去。影片结束时,红军渡过大渡河,毛泽东将一块识字板挂到战士背上,上书“红军”;许许多多识字板挂在了战士背上,“土地”“家园”“钢枪”“正义”“生命”“未来”“民主”“民族”“国家”“光荣”“牺牲”“理想”……镜头在这些字样上一一摇过。这3次细节刻画,巧妙交代了战士们的出身和参加革命的因由,侧面渲染了他们不怕困难、勇敢无畏的精神,表达了他们的革命信仰和终极目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重述被淡化,长征精神则在小小的识字板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深刻表达。近身武打的设计则适应了年轻观众口味,增加了观赏性。

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思想观念日趋开放,长征电影的艺术面貌和主题内涵必将日益广阔而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