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五仁”背后的文化焦虑
2016-09-07 09:30:2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刘颖] 字体:【

邓海建

月饼新标准出台后迎来首个中秋。新标准于去年12月正式实施,对备受关注的五仁月饼给出了明确定义。新标准提出,“使用核桃仁、杏仁、橄榄仁、瓜子仁、芝麻仁等五种主要原料加工成馅的月饼可称为五仁月饼”。于是,今年市场中五仁月饼名称变化明显,有的改成“伍仁”,有的改成“果仁”。

中秋虽然不是“月饼节”,但月饼显然是仪式感满满的当令食物。今年的月饼界,依然有“辣眼睛”的小龙虾月饼、带鱼月饼,甚至还有玩跨界的网红月饼……然而,在朋友圈里最是刷屏、最带喜感的,还是有关五仁月饼的种种“绯闻”。不少消费者循着月饼新国标,在超市月饼堆里“大家来找茬”,比如有人问,“没有橄榄仁你也好意思叫五仁月饼?”

有关月饼新国标,显然被舆论误读了:一则,这国标本身是非强制性标准。就像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面、长沙臭豆腐的地方标准一样,是指导性的业界共识,并非强制性规定。二则,五仁月饼的标准中,还有一个“等”字。条款中所列举的五种果仁,是基于“广式五仁月饼”的基本描述,但“等”字的提出,是指配料中不限于上述五种果仁的使用。通俗地说,只要有五种“仁”,其实都不妨碍叫做“五仁月饼”。

月饼国标之所以被误读,也许与中秋文化焦虑有很大关系。短暂的中秋,舆论需要一种密集的公共议题来表达文化关切,可除了月饼,眼下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月饼市场的标准之议,核心还是“今天我们如何过节”的情感表达。这种讨论,其实在端午节时也能看到。吃粽子、吃月饼不再是过节时改善生活的食品,而更多是一种增进气氛的道具。今天,团圆仍是中秋节的主题,但过节的方式早已经日新月异。

甜腻的月饼,终究要慢慢转型。这几年,长沙一个名为“某某娭毑月饼”的品牌越来越走红。中秋节临近,每天前去购买“手工”月饼的市民都排起长队,连排队的号子都炒到了上百元一个。节日背后,吃文化、休闲文化都在变革。只有对接这种变化,那么月饼的标准问题,才不会成为难以形成广泛共识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