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向总理学习,多一些临时调研
2016-08-26 09:56:2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高永维

8月22日傍晚,在即将结束江西一天考察行程、返回瑞金驻地的途中,李克强总理突然要求在路边的一片稻田旁临时停车。他下车后沿着弯曲的乡间小路,迈过田间的沟沟坎坎,在一处田埂上蹲下身来,仔细察看水稻的长势,并随机向沿途多位农民了解今年稻谷收购价格和农民种粮收入状况。

本不在行程安排之内,总理却突然下车视察,兴致勃勃地与村民拉家常,了解农民对相关政策的真实意见。总理这场“临时察看”,给领导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调研课。

制定的政策符不符合实际,工作的举措是不是切实可行,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有充分的调研。调研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每年调研的次数、行业和地方不少,了解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却不多。究其原因,就是调研走了过场。

调研看似风风火火,实则效果不佳,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心里根本没把调研当了解情况的途径,而只看作是一项工作任务。在一些领导干部眼里,决策权是与生俱来的,与群众需求、客观实际无关,既无需见微知著、通盘考虑,也无需听群众意见、与百姓商量。于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调研,根本不在乎结果如何。二是调研的方法不对。不少党员干部习惯于调研之前先打招呼,给下级单位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这种作风,大有空子可钻。有的基层单位变得很会“号脉”,针对这样的调研者,设计好路线、预备好台词,个别地区甚至连群众都是工作人员顶替。如此一来,调研者根本摸不着群众需求是什么。三是调研的水平不行。有些干部下基层,鞋子上沾了泥、身上也有了土,可一开口却满嘴官腔,十足“门外汉”,或是调研中只瞧门脸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感受到这种敷衍塞责的官架子,自然打不开话匣子,不会反映真实的情况。

过去领导干部搞蹲点做调研,常常一蹲就是几个月。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提高了,但真正琢磨透一个问题的努力还不够,下深功夫、真功夫的还不多。总理不打招呼来个临时调研,到田间地头了解真实的民情和民意。这样的调研方法,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