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引领大道之行
2016-06-28 11:53:0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引领大道之行

——访湘籍青年学者、清华大学副教授何建宇

何建宇 通讯员 摄

【专家简介】

何建宇,政治与行政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曾在牛津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任访问学者,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创新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特聘专家、共青团北京市委“圆明园学者”。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治理等,合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等。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横空过雨千峰出,大野新霜万叶枯。”2015年,一本名为《大道之行》的政论小书悄然出版。5位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的青年学者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对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命运与世界历史走向进行了凝重思考,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展示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该书的“发声”,可谓“清亮”:至今已经23次加印,影响日著。日前,我省益阳籍俊彦、该书的五位作者之一,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建宇博士回到家乡,就《大道之行》一书接受了湖南日报记者的采访。

1 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却因为“失语”老在“挨骂”

【湖南日报】:何老师好!当前,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是一个“村”的概念了,应该摈弃所谓“主义之争”了,更有人进而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以理服人”似乎很艰难。包括您在内的作者,都是75后,都有留学境外著名学府的经历,值此“喧嚣与烦躁”之际,你们集众智成书,出于怎样的考虑?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江讲座教授王绍光老师评价《大道之行》是“与8000万中共党员的对话”、是“与几十万党政干部的对话”、是“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是“与西方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家的对话”。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何建宇】:“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本书缘起于我们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学者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共同关切与深深的忧患意识。

如您所提一样,在国内,不少人仍然秉持“普世价值”、主张全盘“西化”,对我国发展改革的取得成就视而不见,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简单化地归咎于所谓“制度问题”;在国外,很多人看待中国戴的“有色眼镜”度数更深,“以理服人”很难。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中国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但还没有解决“挨骂”的问题,而挨骂源于失语。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遇到的挑战更加巨大。总结中国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深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有许多独特优势。在这么一个关键期、敏感期,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是我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障。

就这两方面而言,我们都深感越来越需要对我国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站在更加广阔的历史和比较的视野中从理论上研究和表述得更加清晰,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寻求全面深化改革中攻坚克难的创新办法。“不自信无以立根本,不批判无以视当下,不创新无以图将来”。

作为75后,我们亲历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完整历程,也接受了更加完整的教育和学术训练,因此希望尝试着以各自研究为基础,通过跨学科对话,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从坚持我们现有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方向上去共同思考、研究和实践。这是我们成书的基本想法。

王绍光老师读了书的初稿后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帮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如他所言,“这本书是与8000多万中共党员的对话,探讨如何将中国共产党重新打造成一个充满理想精神的先锋队;这本书是与几十万党政干部的对话,探讨如何重新激活中共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与凝聚力;这本书是与理论工作者的对话,探讨如何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本书是与西方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观察家的对话,奉劝他们抛弃那些分辨率极低的理论范式,学一点中国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2 曲折发生时,信仰就显得更加珍贵!她帮助我们穿越迷雾,看到未来

【湖南日报】: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理论阐述日趋完善。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了空前的低谷。总书记说,我们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那么,我们该怎么廓开迷雾走出迷思,高扬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不动摇?

【何建宇】:依我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时程中看待。我们在中学政治课上就学过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成螺旋式上升的,不是直线发展的。循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波动就显得很正常。曲折发生时,信仰就显得更加珍贵,她帮助我们穿越迷雾,看到未来。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理解视角。

此外,观察现代化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发展这一更具体的历史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拨开迷雾、走出迷思。如果说现代化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可以观察到现代化在快速扩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类制度文明的进步。此前,现代化惠及千万级人口的国家(如英、法),惠及亿级人口的国家(美国、前苏联),推动了共和制、普选权、社会主义制度等现代的国内社会政治制度的出现,同时不断地创新全球秩序体系,从野蛮的殖民体系扩展到现有的金融霸权体系。

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逐步从中低收入国家,走到中等收入国家,并开始稳步迈向高收入国家,标志着现代化开始惠及十亿级人口的国家。如此巨型的、快速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次,所面临的复杂性也远远超过之前千万级和亿级人口的国家,不可能简单地沿用已发达国家的制度和现有全球体系来解决公平和秩序的问题,因此这一轮现代化不仅对国内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对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冲击。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都依照美国的生产、消费模式实现现代化,即使充分考虑技术创新因素,首先遇到的挑战仍然会是全球资源难以负担,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由资本主义启动的现代化在全球的实现,不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简单地复制现有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模式,而最终会是走向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全球体系取代现有不合理体系为结果的全球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同时也深感面对这一轮突破,既需要继续增强战略定力,又需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打开制度的想象力。

3 越是面对困难,越是需要有信仰的指引

【湖南日报】: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各种思潮泛滥,各种矛盾叠加,我们应该如何解读这些现象?如何回应人们的疑问?

【何建宇】:回到我国目前发展改革实践之中,我们也承认,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改革进入了越来越困难的攻坚期,意识形态多元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使得一些固有利益结构越来越难以打破,而对背后原因的解释也与意识形态和利益立场高度关联,从而形成掩盖着矛盾的重重思潮迷雾。

如何直面重重矛盾和重重迷雾,可以借用毛主席的说法: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前面的讨论是站在中长时程的历史视角的一种思考,意义在于通过认识规律,坚定信仰,树立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面对困难,越是需要有信仰的指引,这是战略上藐视敌人的科学基础和信仰基础,也是避免对所面对的困难形成战略误判的重要基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战术上可以有所懈怠。针对具体思潮、特定矛盾,需要直面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只是原则性地、理念性地隔靴搔痒式回应疑问;解决问题、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税收问题为例,近年来税收负担过重是舆论界的一个话题,有报道以个人日常生活为例形象地计算了中国人承担了很高税收。但如果计算我国宏观税负负担比例,会发现这个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比同等发展程度国家低,比发达国家更低。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矛盾的判断呢?背后原因是我国税制存在不合理之处,间接税太多,而直接税比重非常低。间接税可转移,很大部分最终由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所承担。如果我们只看到第一种情况,看不到后一个问题,舆论的讨论就是片面的。本应贡献更多税收的资本所得者倒是乐见其成,借助税负负担过重的舆论呼声,混淆视听,起到阻碍税收制度合理改革的作用。

因此在这类具体的政策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剖析,坚持社会主义原则,这可能是回应人们的质疑的最好方法。

4 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确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湖南日报】:《大道之行》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对中国命运、对世界历史走向进行了思考。能请您对此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何建宇】:我们高度认同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确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方面,本书先从理论上论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尝试着以研究为基础提出在此前提下的一些完善治理体系和提高治理能力的建议。

比如,书中论述了充分体现政治主体性的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尝试着提倡通过建立党的经典体系,加强党员对党的经典文献的学习,如毛主席所写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这些我们小时候就学过的经典名篇,对推进党员思想信念修养的具体化、常态化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书中论述了我国政党和政治制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克服西方选举政治中的“短期行为的专制”的制度优势,同时也针对我国人民群众政治效能比较低、对党政干部信任度低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发展评议式民主的粗浅建议;书中批评了公民社会理论的缺陷,同时也提倡结合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结社热情与特点,充分激活人民社会。

5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根基是“以人民为中心”

【湖南日报】:“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所强调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以《信仰人民》为题,为《大道之行》作序,是想告诉读者,“人民”是贯穿《大道之行》的内核,也是论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根基吗?

【何建宇】:是的。潘维老师的序言点拨了我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根基的确是“以人民为中心”,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除了继承民本思想和人本思想的精华与积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强调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的主体性,这是书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

我们75后在接受教育和成长过程中都特别熟悉小时候课堂上不断教我们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要有主人翁精神。这么一种人民主体性教育对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家有了成就,我们很自豪;国家遇到困难,我们不能推诿。毛主席曾写过“六亿神州尽尧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解放了人民,在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释放了人民的主体性,这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这也是超越了被动的民本思想和抽象的人本思想的。这是值得我们珍惜和挖掘的重要政治思想和资源。现在有的理论思潮以我国曾经经历的一些政治波折而反对人民主体性,甚至批评人民概念,显然是片面的。

6 信仰人民,是党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引领“大道之行”最重要的法宝

【湖南日报】:前路阻且长!直面复杂的国际形势,从容化解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信仰人民,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高扬社会主义旗帜,引领“大道之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何建宇】:今年正好是建党95周年,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最好的回答。共产党来自于人民,只有去动员和组织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政治功能,才能不会变成脆弱的行政机器。如今,中国共产党有8779万党员。然而,从人口就业结构看,现在超过80%的城镇就业人口都是在非公有部门就业。在这些新经济组织和部门,党及其所属人民团体的组织覆盖、思想覆盖虽然经过多年努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切实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表达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层面,应该说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面对治理中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时候触角不够灵敏,反应不够敏锐,立场不够坚定;有时候能办好大事,却疏忽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激活和创新党和人民团体的基层组织,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时不应该忘记的最重要的一个优势与特色,也是党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引领“大道之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