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监管不能坐视“校园贷”无序
2016-06-17 10:12:3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欧阳金雨

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近来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的“校园贷”,正在长沙跑马圈地:天马山周边的学生公寓,四处可见贷款公司的宣传;有同学反映,周围不少人都借过钱,少的一两千,多的上万;某学院大一学生李代(化名),半年时间向网贷平台借款10余万元,其父亲无力还钱四处哭诉。

高校为什么会成为网贷公司眼中的“香饽饽”?一方面是大学生有旺盛的消费冲动;另一方面是监管滞后。校园贷作为新兴业态,目前在学校运营几乎是“三无”: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各类网贷公司瞅准互联网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缺失,趁机野蛮扩张、不亦乐乎。

网贷公司乐了,学生却被伤得很深。校园贷表面看上去温情脉脉,譬如超九成几乎“零门槛”: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可实际上,商人皆有逐利本性,校园贷暗含“咬人”的因子∶审核存在漏洞,学生身份可被冒用;利息高昂;除了利息,还有叠加费用∶中介费、手续费、部分平台扣留的押金、逾期后高昂的罚息等等。陷入高额债务而无法及时还钱,前有河南某大学生因此自杀,后有某地女大学生遭裸照要挟。

竭泽而渔,终难长久。2004年,校园信用卡的风头一时无两,不少学生冲动消费,沦为“卡奴”,这与眼下“校园贷”引发的后果何其相似。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卡,已满18岁的需经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经此整顿,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才渐趋理性,而眼下无序的校园贷,会不会重复“信用卡”的老路?

今年4月,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目前看来,《通知》落实的效果呈现还待时日,而公众对校园贷的不信任感正不断累积,监管不能再等了!若真等到风险无限放大后再来收拾残局,那代价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