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灵山秀水 巫骚意蕴【刘大为】
2016-06-03 11:37:0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灵山秀水 之二 350cm×100cm 绢本重彩

刘大为

刘云在关山月美术馆办画展“云峰有约——刘云中国画艺术展”,望我写几句赠言。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我和刘云认识得比较早,他20多岁任湖南省岳阳市美协主席,30多岁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后来又担任湖南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等职。到现在,他已经连续担任了三届中国美协理事,由于工作关系,我和刘云接触比较多,对他也比较了解。

刘云成名很早,是一个很有才情的画家。上个世纪80年代,刘云创作的油画作品《今夜静悄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把军事题材作品表现得抒情、静穆,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个时期,他还画了许多以洞庭湖为题材的作品,有“湖畔诗人”的美誉。

刘云乐在其中,是一个十分勤奋的画家。据说,他早年画洞庭湖系列的许多作品时,都是背上背着儿子,手里拿着画笔完成的;平日里,由于职务繁忙,很多时候他都是完成工作即刻就开始创作,兴致来时,就连休息应酬都抛在一边,潜心作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春夏秋冬,雨晴耕耘,无日休闲”,创作已成为他的信仰。

刘云追求唯美,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画家。青年时代的他从事油画创作,很早就在全国油画界有了一定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他渐渐开始了从油画到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转型,并很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中国山水画领域风生水起,创作了《梦绕家园》《空谷足音》《家乡云水地》等一系列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的山水画作品,受到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探索,刘云已经从一个用油彩抒情的湖畔诗人,化成了用笔墨书写灵山秀水和巫骚意蕴的丹青妙手。这次“云峰有约”是刘云在关山月美术馆的首次个展,展出的近70幅作品是他近年来中国画艺术探索的最新成果。

云峰有约,希望大家由此走进刘云的艺术世界。

云峰有约,希望刘云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不懈求索。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本文为关山月美术馆“刘云中国画艺术展”前言)

名家点评刘云水墨山水

对于水墨语言中光色语汇的拓展,可说是刘云对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贡献。他深知本来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的是意蕴和情趣,而西方艺术关注的是视觉的刺激。但他也看到,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在生活领域的应用,人们的视觉经验发生了看重五光十色的潜变,于是怎样在山水画中开发与心灵对应的光与色,表现宁静孤寂中的温馨,便成了刘云营造图示置景造境中的突出问题。可贵的是,他打通中国画的布白与西方的平面构成,在黑与白的对比中,把留白转换成留光为突破口,从而巧妙地得体地发挥色彩与光影的效用,开辟出中国意味十足又富于现代视觉感受的路径。

——薛永年(著名美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刘云尊重传统的笔墨法则,但他没有走摹仿传统大师笔墨的道路,而是通过意临和揣摩的方法学习传统笔墨,并在实践过程中摸索自己的笔墨路数。从文人画的角度看刘云的画,他较少用一波三折的曲线,他用细线、直线较多。在他的作品中,墨与彩并重,甚至有时用彩胜过用墨,并用彩墨变化造成的层次与肌理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他注意画面上黑白、虚实关系的转换,同时重视光与空气的表现。在他那里,细致的用笔不显琐碎,因为它们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效果。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

刘云先生曾经是一位蜚声画坛的油画家,在最近的十余年,全心地投入了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他的这一跨界与转型正是对20世纪中、西绘画艺术语言融通探索的继续努力。从刘云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到光色与水墨的有机融汇,从而营建出一种宁静孤寂的山水画意境,形成了独具个人面目的当代山水画风格。

刘云先生的山水画探索,对于探讨中国水墨与西方光色语汇的现代融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相信他的作品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陈湘波(关山月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