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央企入湘,湖南经济借梯登高
2016-05-28 08:41:2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编者按:

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与中央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的对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全面展示互利合作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机遇,特推出“加强产融学合作,推进湖南大发展”专版,敬请关注。

长沙中电软件园。

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5月24日上午,湖南航天远望科技有限公司浮空器车间,工作人员在制作工程化飞艇。

5月24日,湖南航天管理局7801研究所,工作人员在进行带温控的多功能转台实验。

5月24日,长沙中电软件园,企业技术人员在进行通信设备的升级与测试。

央企入湘,湖南经济借梯登高

湖南日报记者 胡信松 通讯员 姚广平

经济发展的价值,在于互利共赢。

近年来,在互利共赢的旗帜下,一批央企纷纷进驻湖南,在湖南茁壮成长,成为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

湖南全力服务和支持入湘央企,为央企在湘项目当好“保姆”,促央企在湖南强筋壮骨、做大做强做优;与央企的合作,加速了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湖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助力湖南“智造”

“高空探矿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国家把持,致使我国的探矿成本居高不下。如今,通过这台双椭球自控飞艇,我们自己也能高空探矿!”5月24日,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湖南航天管理局的浮空器加工产房,湖南航天远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疆一脸自豪。

1993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湖南航天管理局从三线地区全部搬迁至长沙,在长沙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湖南智能制造示范省建设的有力推动者。

多年来,湖南航天管理局坚持自主创新,在多个技术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惯性技术等多个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湖南航天管理局还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利用央企优势,为湖南地方产业拓展市场。

今年3月19日,国内首台全电脑三臂凿岩车在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成功下线,填补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隧道工程施工装备领域的空白。

这并不是铁建重工的首次技术突破——国内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国内首台铁路大直径盾构机……这些贴有“长沙智造”标签的创新产品都是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自2008年8月中国铁建总投资7亿元的隧道施工重型设备项目落户长沙以来,公司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行业翘楚。预计下月,铁建重工在长投资逾50亿元的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将破土动工,这个占地1000亩的高端地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必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又一标杆。

投资潮涌三湘

与央企合作,互利共赢是关键。在这样的思路下,湖南各市州重点推出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和项目,向众多央企抛出了“橄榄枝”。

经过多年的合作,湖南已经将对接方式“转型升级”变成了行动纲领,合作形式多样化、产业项目板块化、产业园区和区域总部成为新的亮点。同时,央企在湖南的投资范围也由长株潭地区向常德、邵阳、岳阳以及其他市州转移,进入版图与资本同时扩张的新阶段。

“开园运行100天,接待游客75万人次,实现收入近9000万元……”常德市经投集团总经理曾克非介绍,常德欢乐水世界已成为湖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旅游新名片, 这个由华侨城集团运营团队管理的旅游新地标,是常德市与央企成功对接的典范。

华侨城集团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大型央企,2014年10月与常德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常德欢乐水世界”,去年6月盛大开园,日接待量最高达2万人次,去年9月闭园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常德欢乐水世界将于今年6月3日再次开园迎客。

华侨城携手常德市共建欢乐水世界,对常德打造旅游产业升级版具有重大意义;对华侨城而言,也开创了与国内三线城市合作的先河。

2015年3月16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湖南航天管理局浮空器项目落地岳阳经开区。该项目是湖南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点项目,产品除了为军方提供服务外,可应用于智慧城市、应急通信、旅游观光、森林防火、边海防走私监视、探矿等领域。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重点建设浮空器研发、加工、调试、检测等条件,形成浮空器产业链。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1亿元以上。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其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良好地投资发展环境,更是吸引了大批央企布局星城。

中国建筑、华润集团、中国铁建、保利集团、南方建材等一批央企在长不断追加投资。截至目前,共有61家央企的130个项目落户长沙,投资20亿以上的项目达26个。

金融“活水”源源来

湖南日报记者 胡信松 通讯员 闵静 王晶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

我省不断加强与金融机构总部交流合作,先后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十二五”期间,金融类央企持续加大在湘全口径融资投入,不仅为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引资授信,还积极助力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湖南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

5月26日,记者从省政府金融办获悉,“十二五”期间,全省货币、资本市场实现融资2.04万亿元。2015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42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1.27万亿元,资金“活水”源源不断滋润湖南经济社会发展。

对接政府规划

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依托总行国际化、综合化平台,创新融资方式,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为湖南省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建设、旧城改造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大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先后授信支持了长沙新河三角洲、岳阳洞庭新城等重大建设项目;担任长沙地铁2号线、3号线银团的贷款牵头行,分别给予银团授信90亿元和189亿元,共投入信贷资金近70亿元;为省公路投办理了交行系统内第一单30亿元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开创了湖南省引入保险债权资金支持公路建设的先河。

“十二五”期间,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共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资金近2200亿元,其中信贷总投放量超过1400亿元,以表外方式为湘企融资近800亿元。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有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合理调配各项资源,大力支持湖南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航空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助推湖南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为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石长铁路等项目贷款余额超过41亿元;大力推进航空网络建设,审批3亿元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东扩机场工程项目;高速公路方面,为衡桂、桂武、怀通、临岳、石华等在内的8条重点高速公路项目提供金额大、期限长的信贷支持,累计签约金额超过90亿元,贷款余额超过42亿元。

入湘9年多来,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500亿元,为推动湖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服务实体企业

助推湖南产业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大、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采用总分、分分联动等方式,主动与总行、兄弟分行开展业务合作,整合行内资源共同服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进出口银行湖南省分行与总行转贷部开展行内信贷合作,审批通过湘电新能源邵阳城步牛排山风电场项目3.2亿元等值人民币转贷自营及配套资金贷款、华菱湘钢煤气发电(二期)2.9亿元等值人民币转贷自营及配套资金贷款;与陕西省分行联动,审批通过中水建新能源公司凤凰山风电二期项目2.6亿元贷款。

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抢抓湖南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以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中的重大机遇,积极助力先进装备制造、有色、汽车等支柱产业实体企业,授信支持了中联、三一、远大等湖南省优势企业,投入信贷支持超过200亿元。同时,全面深化与湘江新区、长沙经开区、湘潭九华等重点产业园区的金融合作,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方案。

作为总行在湘的银行,华融湘江银行成立以来主动融入地方“经济血脉”,充分发挥总部银行的资源集聚扩散作用,加大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省内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自2010年10月成立以来,已累计向湖南省投放信用超过3400亿元,累计发放各类贷款超过2200亿元。

创新“引擎”强有力

湖南日报记者 左丹

通讯员 王荣 周承志

对于扎根三湘沃土,浸润湖湘文化的湖南高校来说,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十二五’时期,全省高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省内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博云新材、山河智能、红宇耐磨、麦融高科等一批学科型上市公司发展壮大,更是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排头兵。”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吴跃辉介绍。

256个省重点学科,七成与湖南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湖南高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努力为湖南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十二五”以来,湖南立项建设了256个省重点学科,其中70%的重点学科分布在与先进装备、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湖南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在先进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形成了密集分布的重点学科群。

湖南高校每年培养研究生约10万人、本专科学生约32万人。在全省组建了30个省级职教集团,共吸引了加盟合作单位2458家,其中中小微企业1025家。

目前,湖南省高校共有科技研发人员(R&D人员)4.15万人,有33名两院院士、8个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居全国第6位)、71个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5名国家杰青、5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16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居全国第6位)。

这些科技人才,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为湖南经济发展打造创新“引擎”

5月24日,湖南大学与大族激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激光智能制造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促进长沙激光科技产业发展。这一校企合作之举,有望为湖南制造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为促进高校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湖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大力支持高校教师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同时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推动高校与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深入合作,集中优势力量解决国家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如国防科技大学牵头的“先进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等60多项重大任务;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保障国家粮油安全重大需求。湖南大学牵头的“绿色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对接湖南省汽车产业战略等等。

湖南省教育厅还在全省建设了59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重点对接我省10个千亿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605项,帮助企业新增产值近千亿元。

近5年湖南省获得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由高校主持或参与的达80%以上,诞生了天河超级计算机、高性能复杂制造技术、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这些高科技成果已帮助一批湖南省重点企业实现技术和市场的新突破。

湖南高校还建设了一批高校智库,为改革发展献计献策。“十二五”时期,全省高校共提交有关部门研究与咨询报告1418篇,就“长株潭‘3+5’创新型城市群建设”、“长株潭产业一体化战略”、“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问题开展了大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