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初夏,看文艺布籽,发芽,拔节
2016-05-13 15:17:3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蔡皋

张步真

主编的话

5月15日,著名艺术家蔡皋将举办众人期望已久的个人艺术展“啊,布籽的季节”,她的谈话显示了她的真性情、真见地,极具艺术与人生启示性,值得强烈推荐。而老作家张步真十年磨一剑的创作精神,对于当下文艺创作如何出精品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肉体很沉重,精神很轻盈。艺术可以让人飞升——

将人从庸俗的泥潭中举拔出来

对话者:蔡皋、李晓蓉

绘本的艺术,是人之初的艺术。人之初遇到美好,人的一生就可望美好。

李:您的《荒原狐精》(后改名为《宝儿》)1993年获得第14届布拉斯拉伐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这个全球最重要、甚至独一无二的少儿图书原创插图、绘本奖项,您是中国获得的第一人。您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绘本,又画了很多独幅画。您说在绘本里讲不了的话放在独幅画里讲,但您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绘本创作上,作为有很强创造力富有才华的画家,觉不觉得可惜?是对儿童的爱和报答,想让中国儿童能看到好的图画书的使命使然,还是绘本选择了您,这是您的宿命?

蔡:我童年时没有绘本,但我有生活这本大绘本。得益于我的家庭教育,我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求美求善的心,我的所思所想所作在后来都得到印证,特别是在丰子恺的作品里得到印证。丰先生特别欣赏为人生的艺术,他以为一个人只要具足一颗艺术的心,就是不画一幅画也是艺术家。反之,你画得很多,却没这颗心,充其量也只是形式上的艺术家。我觉得这意思很好。我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是用于绘本还是独幅的艺术创作,只要具足地体现了我的艺术追求,都是值得的。

绘本的艺术,是人之初的艺术。人之初遇到美好,人的一生就可望美好。我喜欢美好,也希望孩子们能遇到美好,从这个角度去看,绘本于我是主动选择。我也不违背造物主的好意,它的好意就是把我安排在这个位置上。

李:我在您的一段文字中找到了您心中理想的图画书的样子:“我有兴趣要做的图画书,应当是一种超越年龄的东西,读过它的孩子长大以后仍然想起它,偶尔寻来一读,惊喜地发现了孩提时代没有读出来的一些东西,获得重新阅读的愉悦。”这对画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您在创作时是努力贴近孩子,用他们懂得的方式表达,还是以自身的艺术修养,创作贴近原著的作品?

蔡:我有兴趣做的图画书确实有点超越年龄的意图。因为图画书本身是成人俯身对孩子说话,不管身段放得多低、讲话方式如何接近孩子,还是属于成人讲的话,带有成人气。而图画书的阅读者是成长的,如果你的书做得有趣、耐读,你所表达的就会吸引他在不同的时候重读并有所发现。好书不厌千回读,这种体验吸引我做书时铆足劲,不做就不做,一做就要放电。

风格是人,你是什么人就着什么相,躲也躲不了

李:您的绘本个人艺术风格很强烈,给孩子看的图画书也能追求个人风格吗?

蔡:传统是在不断被诠释的过程中继承的。我很长一段时间做的书都是做经典,聊斋、陶渊明、汉乐府、孟姜女、牛郎织女是经典,海的女儿、李尔王也是经典。它们本身就是一颗颗回味隽永的橄榄果,我的工作是把那味道转化成可视的画面,当然我会因材料的不同而在处理手法上有相应的变化。材料变了,创作者的手法一定会变。凸显个人风格的画我会单独去做,信马由缰去表达。

风格不等于样式,风格更内里一些。风格的,即人格的。风格是人,你是什么人就着什么相,躲也躲不了。一个人的心思发而为艺术,那艺术肯定着你的相。我的绘本创作之所以呈现出现在这种面貌是个性使然。我天性喜欢奔放、宽阔、自由的东西,这是生命中的天机呼唤它。

李:您说过,种下一颗种子,从泥土里开出花来。您是不是把图画书也当成一颗种子,种在孩子心里,日后可以开出生命的花朵?

蔡:是的。泥土本是很厚道的、宽容的,任何带有生命信息的植物都能在适当的时候生长出来,这是生命孕育的地方。种子发芽很曲折,根越扎得深越吸收营养,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来。生命的严酷决定了生命形态的顽强。万物的精致井然背后,是精密的大逻辑、大神秘。每个生命里都有一块土壤,称作心田。一本好的图画书就是一个美好的种子,种在读者的心田里,早晚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美好的果。

民间艺术中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大肯定精神,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东西

李:您说传统、民间是您生活和艺术的源头。传统很深厚,民间艺术也有各种艺术形式。您取了民间艺术中热烈喜庆的年画、戏曲、剪纸等元素,取了民间生生不息的草木精神,把民间艺术消化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绿看似很俗,但大俗走到极致就是大雅。这种选择是对民间生活灰色调里有着最美最热烈的事物的赞美吗?

蔡:我喜欢民间艺术。托尔斯泰说民间艺术是真正的艺术,我理解这“真”是真诚,“正”是指健康精神。民间艺术中有种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生命的大肯定精神,我以为这是最好的东西,要深刻地理解而后继承下来的东西。生命的大肯定精神在民间艺术作品的造型设色方面,有突出的、不一般的表现。大红大绿这种颜色的使用,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强烈、喜庆、积极、明白、简洁,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呼唤,本来就是内在喊出来的东西,它是生命中的糖,生命中的盐。这是我最喜欢民间艺术的地方。

艺术是我的宗教,是我放理想的地方,我把最美的东西放在艺术里,那里有我的向往

李:您说过,人只有两只手两只脚,没有两只翅膀,这是人要安分的地方。但人是不安分的,艺术是不是人类想象的翅膀,借艺术之力抵达不能抵达的地方?

蔡:上天造物,鸟有翅膀没有给它们手,给两只脚;人有手有脚就不给翅膀。上天给人类划下界限,制定规矩。人要安分,并非是说不要创造,不思进取,而是指人要懂得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与世界、自然和谐共处。肉体很沉重,精神很轻盈。一个念头同时走向深远和开阔。艺术可以让人飞升,我喜欢的艺术精神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会带给人们翅膀,可以将人从庸俗的泥潭中举拔出来。

李:您说要用一生来证明一件事情。是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才能,还是证明借艺术这个通道打通生命的障碍、提升自己的生命?

蔡:存在是一个谜,生活是众多的谜,人生是不断的设问与追问,追问有的有解,有的待解、可解,也有的无解。艺术是追问,是手段。艺术不会有现成的答案可以给你,但艺术可以整体提升你,让人轻盈,空灵,充满想象力。生命两头一摸黑,只有中间一段是有光的。我珍惜目之所遇,心之所想。绘画对我来说是自我救赎,它抚慰我的心灵。艺术是我的宗教,是我放理想的地方,我把最美的东西放在艺术里,那里有我的向往。艺术是我的星辰,与世上其他美好的事物一起,一颗一颗,于夜空中照亮我。

文字是携带生命气息的灵泛不过的东西。我特别敬重文字,使用文字总有诚意、有感激

李:蔡老师,我在整理您过去的讲座录音时,惊讶于您脱口而出的语言。比如“绘画对我来说是自我救赎,借绘画的力量来反抗岁月带来的颓废”“一切高昂的明艳都是从灰色调子里长出来的”,等等。我觉得您的话语和文字是从绘画中一笔一笔证得的,画与文字相互印证。您认同这样的理解吗?

蔡:我同意你用“证得”这种词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字和绘画的关系。文字和绘画是相互碰撞的,有时文字和绘画恰好互相扯发,相互证明,这时我的文字和绘画一拍即合,有了一种契合。

我比较喜欢随心做艺术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视生命为艺术的人,所有的行为都会反映出创造性,表达一种活泼的生命意识。画与文字都是表达的方式,把通过绘画得到的感悟用文字来表达最自然不过。我喜欢用色彩和笔触来表达,也喜欢文字来帮忙。有时它们分工,有时它们合作。合作时就是图文书和绘本。文字、色彩能够带出我的感动,由心作主,是我之所好。

李:您的语言很有画面感,有颜色,有气味,特别生动感人。有人说这样的文字是学文学的人写不出来的。这是画家的直觉使然,还是绘画和文字打通后获得的自由?

蔡:我特别敬重文字。你想仓颉造字,鬼神夜哭,我独不敬畏?小时候读书,被教育读书要端坐。端坐,讲的就是敬畏。又不许用书垫坐,那是大不敬。字纸不能随便丢等等。小时候不懂为什么,我只感觉到一样,文字中有神秘的东西在,自此视文字如星辰。后来使用文字总有诚意,再拜托它们开口。文字本身是携带生命气息的灵泛不过的东西,鸟雀一样的东西。人观看事物是“隔”的。因为“隔”,我们就有求近的愿望,此时文字为我们搭桥,人与人,人与事得以走近,若是一脚不诚,一脚就踏空。我使用文字即有感激。

链接

蔡皋 长沙人。1982年前长期在乡村小学执教,后在湖南少儿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工作之余从事绘本和绘画创作,创作有《海的女儿》《李尔王》《干将莫邪》《六月六》《隐形叶子》《花仙人》《桃花源的故事》《荒原狐精》《孟姜女的传说》《火城》等作品,作品《七姊妹》获“全国儿童读物插图作品邀请赛优秀作品奖”,《荒原狐精》于1993年获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1996年被聘为首届中国儿童图画书奖“小松鼠”奖特约专家评委,2000年被聘为第34届波隆那国际儿童图画书插图展评选委员。《桃花源的故事》等在日本巡回展出、出版,并进入学生课本。

李晓蓉 学过绘画,做过书籍设计,现从事编辑工作。

一部书二十万字,作家张步真为何要费十年来写作——

不负洞庭碧波清风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读书就是过节,写作最是快乐!”79岁的岳阳作家张步真是个多面手,也是个勤快人。这个“五一”他还在读书、写作。在职时他是业余作家,退休快20年了,他却一直是“专业作家”。68岁到78岁,他只做了一件事:写文化散文《江湖之远》。

这是一部关于汨罗江、洞庭湖和岳阳楼的文化散文集,书写的对象都是与此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如屈原、张说、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范仲淹、左宗棠、郭嵩焘、吴獬、刘璈等,2015年底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广泛关注。十载江湖夜雨,千秋人物风流。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张步真用了10年时间调查、考证、研究、交流、创作,多次自费去名人故地考察,可谓“十年磨一剑”。

古稀“转兵”,想完成一个使命

张步真是韶山人,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平江大山深处当驻队干部,后在平江纺织、畜牧、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工作。41岁那年,张步真调任岳阳市文联副主席,后任市文化局局长。半个世纪来,他佳作不断,《老猎人的梦》获1982年湖南省文艺创作奖和《芙蓉》文学奖,《魂系青山》获第二届长篇纪实报告文学奖、1992年湖南省文学艺术奖。1995年他当选为湖南省文联副主席。

功成名就,本当乐享清福,张步真却壮心不已。2005年,他转场散文创作。古稀“转兵”,自有缘起。一次在火车上,他遇上一位历史学教授,谈到了左宗棠,但他对左宗棠了解不多。回家后他四处收集左宗棠的资料,并在一次生病住院时集中看完了这些资料。出院后他专程去柳庄考察,回来写出《左宗棠和他的柳庄》,发表在《文学界》。

有了这个开头,他想,历代许多文化名人都与洞庭湖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无一例外都是遭遇了人生厄运来到洞庭湖的。他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搜索,力图通过历史的隧道一睹他们当年的风采;他在湖洲芦苇荡里徘徊遥想,力图还原他们当年的生活场景。他发现,不管经受了何种苦难、有着怎样的心灵痛苦,这些先贤都没有忘记自己身上的历史负载,总是通过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呐喊,表明他们不以荣辱而进退,不为生死而悲喜,向着理想和信念百折不回,永不停歇。范仲淹将这些提炼升华为一种道德理想和做人标准:先忧后乐。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磨洗,已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

张步真思忖,汨罗江、洞庭湖、岳阳楼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应当有一本书,比较系统介绍与此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想完成一个使命:将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名人与洞庭湖的关系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从湘中丘陵区的山旮旯里走了出来,在湘赣边界的大山深处度过了青春岁月,然后来到一碧万顷的洞庭湖,在湖边生活了30余年。如果我不写点什么,岂不辜负了洞庭湖的碧波和清风!”

快乐总动员,一年才能完成两篇散文

《江湖之远》只有17篇文章,20.5万字。张步真为何要费10年来写作?

“我不是历史学家,要摸清这些人与洞庭湖的关系,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介绍说,每一篇从遨游书海着手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整理素材、构思动笔,都需要3个月以上才能完成,一年只能完成两篇。大女儿巍冰是市图书馆馆员,负责为他找齐所需参考书目;图书馆没有的,小女儿岚妹就网购;书的木刻插图由孙子张紫微执行。

每写一个人物,张步真都要求自己通读他的全部作品。为了屈原,他精读了40余种书籍资料,多次请教专家。不知不觉,10年韶华流去,终于写成17篇散文,长的一万多字,短的几千字,都是对每位历史文化名人丰富多彩人生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张步真自谦道:“这一创作计划,对于我,犹如在一座荆棘密布的高山上攀援。我气喘吁吁,力不从心,但又不想放弃。”

每写成一篇初稿,他都会打印数份分送给几位文学造诣精深的老友阅读。每次大家都会详尽地提出意见。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龚笃清先生多次寄来参考资料,经常电话打气加油。他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一过程很艰苦,也很快乐,这是一种幸福。”

效法白居易,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书写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创作中,重写实,尚通俗,力争妇孺皆知。《江湖之远》写的都是历史,张步真力求把深奥的学术内容通俗化,将枯燥的历史注入现代元素,尽可能增加作品的现场感和鲜活感,文字上则千方百计增加与读者的亲和力。“文学面向普通读者,是作家工作的方向。”张步真说。为了检验,每一篇稿件成文时,他都会先给老伴看。她是工厂退休职工,他想,她的阅读应当可以反映普通读者的阅读观感。如果她能一口气读完,他心里就踏实了。有那么两三次,她读起来觉得枯燥乏味,他就整篇推倒重来。

“一本书让年轻人喜爱也很重要。”张步真一边写,一边通过电子邮件发稿给在外地上大学的孙子、孙女。“如果他们读得下去,就说明年轻人也能接受。作家应尽量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书写。”张步真认为,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饱含情感和思考的中国故事。作家的写作应该紧跟时代的节拍,吸收古今中外文化的优秀因子,努力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形式。

在4月20日举行的《江湖之远》座谈会上,谭谈真诚地说:“张步真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他的优秀作品。没想到他退休多年后,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