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湖南“新杂技”亮相世界顶级大赛
2016-03-11 10:51:1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员在外国编导指导下进行新杂技排练。

湖南杂技首次探索“新杂技”。刘军科全程参与策划创意,有意思的是,节目第一次合成演出时,他竟没看懂。

湖南杂技首次引入国外创意编导团队进行杂技节目的创新,显示了湖南文艺正在开辟国际化视野、开创国际化合作的全新路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2月22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排练厅。杂技演员胡韬、李仪、熊懿仍在集合训练,为《first·新爬杆》的修改提升做准备。

这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联合外国主创团队创作的一个“新杂技”节目,前不久受邀赴法国参加了世界顶级杂技大赛——第37届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虽然节目最终无缘奖项,但在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军科看来,“这次比赛,把一个全新的作品呈现在西方观众面前,让大家看到了中国杂技人在发展道路上的创新”。

中国“新杂技”首次亮相国际顶级赛场

“新杂技”概念来自于国外。在中国杂技界,“新杂技”仍处于探索阶段。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在“新杂技”探索发展上走在国内杂技界的前列。

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双午介绍,此次新创作的《first·新爬杆》中,4名杂技演员分别代表着社会中不同职业的人群,在杆子上进行翻腾、跳跃来表达各自的喜怒哀乐,以力量的形式来展示他们在各自职业生涯中的向往与追求。

这个节目由法国舞蹈名家Sylvie Guillermin担任编导,法国作曲家Arashsarkechik作曲、比利时籍华人林梅担任创意总监。这是湖南杂技首次探索引入国外创意编导团队进行杂技节目的创新,显示了湖南文艺正在开辟国际化视野、开创国际化合作的全新路径。这次创意合作与创新尝试,加快了湖南文艺在发挥自己特色与特长的基础上,与国际文艺新常态接轨的步伐,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赵双午告诉记者,该节目在道具上进行了创新,以一个支点为中心延生成的三根杆子,组合成一个可以旋转、摇摆的图像形式。在编排手段上,更加注重了杂技演员“艺”的成分。

因为创意独特,这个节目从全世界数百个节目中脱颖而出,与其余21个节目一起,参加了1月25日至1月31日举行的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杂技节之一。这是中国“新杂技”节目第一次亮相国际顶级赛场。

《first·新爬杆》的创意,给观众和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结束后,奥地利艺术节的艺术总监主动找到湖南的杂技演员,表示“节目创意很好,想不到中国人用这样的方式去表现杂技”。“明日”国际杂技节组委会总裁阿兰先生也对该节目的创意表示特别赞赏。

新杂技,新在哪

“新杂技”不同于传统杂技,它是集杂技、舞蹈、戏剧、行为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一体的一种新型跨界表演,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它不强调展示杂技技巧的高难,而注重节目的创意编排,表演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突出其戏剧性。此外,参演人员少、演出场地小、灯光舞美简单、道具精炼、有时甚至是无道具的纯肢体表演。

赵双午认为,传统杂技强调技巧,而新杂技更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需要演员进行戏剧化的表演;传统杂技队伍大、投入大、演出成本高,而新杂技小而精,走市场会更加灵活一些。“不过,新杂技没有炫目的色彩,也没有绚丽的灯光舞美,感官刺激不如传统杂技,可能会有观众觉得没有那么好看。”

“新杂技,就是要有创新。”刘军科说,以《first·新爬杆》来说,这个节目的创排前后花了8个月时间,它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具的创新带来整体节目的改变;二是利用新杂技的编排手段,注重情感的表达。

“转型”难,演员差点放弃

然而,创新谈何容易。

比利时籍华人林梅,曾是太阳马戏团“龙狮”演员,回中国后想做“新杂技”。联系了几个杂技团,都无功而返。找到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后,双方一拍即合。

“经过探讨,我们觉得可以在传统杂技《爬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把爬的杆设计成可以活动的杆。”刘军科说。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道具,没有前车之鉴,道具的质量、材质、尺寸都要经过试验才知道什么样才最好。半年时间里,先后做了好几套道具,直到比赛前一个多月才定下来。

杂技都是先练技巧,再组合起来编排成一个节目。“技巧动作的创作极为艰难。”赵双午告诉记者,有一个动作,是一位杂技演员在杆运动时要从一根杆旋转360度飞到另一根杆上,一直到比赛前一天才练成功。

外国的编导和中国的演员,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才慢慢擦出火花。刘军科说,刚开始演员对“新杂技”完全是懵的,他们以前练的都是技巧,怎么表现人物的内心,还是第一次涉及。编导要求演员每一个动作都是发自内心的,而有时候演员的表演,在编导看来是虚伪的。

演员遇到的挑战还不止这些,排练中受伤是家常便饭。在赵双午拍的一张照片上,记者看到一位演员的双腿上伤痕累累。

有一段时间,演员觉得驾驭不了表演,都想放弃。刘军科和赵双午一个个地谈心、做工作,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坚持才有成功。几个月下来,演员们脱胎换骨,学习到许多新的东西。

每一项的创新,都可能带来不同面貌

虽然与国际大奖失之交臂,但是在刘军科看来,《first·新爬杆》能作为全世界22个节目之一进入“明日”国际杂技节演出比赛,已经很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参赛,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在新杂技节目的策划、创意、包装、表演上积累了经验。

“赛场的失利也提醒我们,要把新杂技和传统杂技进行融合,取长补短,这样既有视觉美感、观众爱看,又轻巧灵活、方便巡演,以此打造中国的新杂技。”赵双午说。

刘军科全程参与了《first·新爬杆》的策划创意,不过有意思的是,节目进行第一次合成演出时,刘军科竟然没看懂。这引起了他的思考:“新杂技”还是应该更通俗化一点,观众更容易接受。

“中国杂技如果不在创新创意上下功夫,还是单纯依靠技巧,可能会走进死胡同。杂技经过多年的发展,技巧的提升越来越难。而创新是无止境的,道具、编排、表演、音乐等的每一项的创新,都可能带来不同面貌。”刘军科说,有了“新杂技”,意味着我们多了一条路可走。

■链接

关于“新杂技”

过去的杂技只重技巧,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都在高难动作的完成与否上,表演的主体演员却常常被观众忽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杂技”诞生于法国,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新杂技”是集杂技、舞蹈、戏剧、行为艺术、视觉艺术等为一体的新型跨界表演,它改变了以往技巧至上的“炫技”模式,注重节目的创意编排,让观众体验表演者的内心世界,以极富想像力的创意强化艺术感染力,引发观众共鸣,表现对人文的关怀、对自然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忧虑。

专家认为,“新杂技”必须避免照搬已有、拷贝原创、信手拈来的“快捷方式”和“同质化”,对于以技巧取胜的中国杂技来说,“新杂技”应实现从“唯技巧”向“重创意”转变,紧扣杂技艺术的特点和具体节目的特性,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中选取故事性强的创作题材,讲述完整的故事,表达连贯的概念,颠覆观赏者的“预期印象设定”,让杂技对人体技能的全面超常开发向极限逼近,以不断超越的“超能力”令观众叹为观止,又在展示高难技巧的同时,将纯技巧的杂技表演提升到更高的审美空间,对超常开发的人体技能进行全面美化,吸纳多种艺术手段来展示杂技本体,叙事传情,讴歌人性美,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期待和跨界艺术享受。

中国杂技正在逐渐形成具有原创精神的新杂技范例。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东方的天鹅——肩上芭蕾》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及观众的强烈关注,被誉为“20世纪国际杂技业界最伟大的原创‘新杂技’”,不仅在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中摘得了金奖,还衍生出大型芭蕾杂技剧《天鹅湖》,在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在国际商演舞台上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