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3月3日上午,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打开栅栏门,将新引进的麋鹿放归自然。
湖南日报记者田超 摄
3月3日上午,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100卫星跟踪项目联合野放麋鹿认领企业向岳阳市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捐赠80万元的设备和经费。
湖南日报记者 田超 摄
图/傅汝萍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徐亚平
3月3日,16头麋鹿,5雄11雌,在东洞庭湖君山后湖实施野放。
它们来自江苏大丰的围栏,这一次,被放归到没有围栏的洞庭湖区,迎来了自由,也迎来了自我生存的巨大考验。
人们还期待着,它们与洞庭湖100头左右的自然野化麋鹿融洽相处、生养繁衍……
麋鹿在洞庭湖区,从野生到灭绝,从重现到繁衍,再到自然野化为最彻底的麋鹿种群,是一段波澜诡谲的传奇之旅。
不是新客,而是“归人”
春天是麋鹿产仔的季节。2月28日,16头麋鹿到达洞庭湖的第二天,2头雌性麋鹿在此产下幼崽。
那两个黄褐色的小家伙在湖风中微微颤抖着,湿润的褐色眼睛第一眼看见的,是内陆湖泊的绿色湿地,不同于它们父母熟悉的海滨滩涂。
人们从大丰带来了它们熟悉的青储饲料,混合当地的草料、胡萝卜、青菜喂给它们,意外的是,它们更喜欢吃洞庭湖当地最普通的草料。
鹿群中的5头雄性麋鹿特别显眼,这个春天长出的鹿茸已经近2尺长,再过一个月,它们就可以用它来打架了,到5月,它们就会把草挂在鹿角上,炫耀自己的武力,追逐异性,争夺“鹿王”的地位。
人们为它们选择了“迁居地”——东洞庭湖君山后湖,因为这里有天然的屏障,有隐蔽的芦苇,生态修复较好,有管理站进行专门监管。最重要的是,这里与洞庭麋鹿的主要种群只相隔一条很浅的水域,有利于向中心麋鹿群扩散。人们希望它们在这个小环境里适应洞庭湖的气候、食物,最后与中心麋鹿群实现“混群”。
它们肩负着改善洞庭湖麋鹿种群结构、促进种群复壮和基因交流的重任而来。不过眼下,它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活下去。
“野化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主要看个体的素质,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省野生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副主任段文武说。
围栏打开的一刹那,16头麋鹿奋蹄疾奔,大部分摄影师们只来得及拍它们的背影了,转眼那背影也消失在洞庭湖的芦苇丛里。
围栏里,还不能快速奔跑的小麋鹿,茫然地看着母亲飞驰而去。母鹿是那样着急,以至于放弃了幼崽。
“麋鹿回家了。”湖南师范大学邓学建教授说。
水草丰茂,故园之思
水草丰茂、气候温暖的洞庭湖流域,自古是麋鹿的理想栖息地。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公输》描绘2000多年前楚国古云梦泽(今湖南华容、湖北石首一带),麋鹿到处都是。
“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史料表明,从战国直到唐代,麋鹿曾广泛分布于洞庭湖流域。”湖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说。
据研究,洞庭湖区的野生麋鹿在19世纪末已经灭绝。与麋鹿一样在洞庭湖区先后灭绝的哺乳动物还有亚洲象、犀、大熊猫等。
“导致湖南哺乳动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气候变化和人类捕杀。”杨道德认为,人口激增、湖区大规模围垦、洪灾频发导致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生境丧失和人类捕杀是麋鹿灭绝的主要原因。
持续干旱会影响麋鹿的食物供应, 并导致围湖造田的活动增加, 使麋鹿适宜栖息的湿地面积减少; 而洪涝会直接导致麋鹿生存困难甚至死亡, 或不得不外迁它处。洞庭湖区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与野生麋鹿争夺生存空间,麋鹿生境大面积丧失, 最终走向灭绝或外迁到其他流域。
麋鹿性逸,却因外貌奇特而被当作“异兽”,一度被历朝历代君王豢养在皇家猎苑,成为他们“逐鹿中原”的象征。随着野生麋鹿灭绝,最后的一群麋鹿保存于北京南郊的清皇家猎苑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子公园的麋鹿几乎被杀光,剩余的一部分被运往欧洲各地。麋鹿从此在中国消失近百年时间。
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自1898年起不惜重金,将散落在欧洲动物园的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悉数买下。然后,将它们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约12平方公里的乌邦寺私家庄园。
麋鹿在这里逐渐繁衍起来。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数量已经超过1000头,在世界各地的围栏里,唯独不在原产地中国。
灭绝百年,重返洞庭
洞庭湖区在1998年迎来了麋鹿的回归,它们不是被运来的,而是自己走回来的,并且不再离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动物学家呼吁将流落海外的麋鹿引回中国,乌邦寺庄园当时的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决定将麋鹿无偿赠送给中国。
1985年夏天,第一批22头麋鹿从乌邦寺庄园回到了阔别近百年的故土。之后,我国在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长江相望。1998年,洪水肆虐,放养于湖北石首天鹅洲的36头麋鹿冲破栅栏,泅过水深流急的长江,其中有10头左右逃至华容县的终南、团洲,君山区广兴洲镇、采桑湖镇,岳阳县的新洲芦苇场、飘尾芦苇场、南洲芦苇场等区域。
麋鹿没有再回石首,而是选择在洞庭湖定居下来。它们成功克服了夏季洞庭湖的高水位带来的生存困难,选择了短距离迁移:当洞庭湖水位上涨,栖息地淹没,鹿群越过防洪大堤,在临湖的苇地、山林、农田、果园等处栖息。
保护区有一个由动物学博士领衔的专业监测小组,每年做6次麋鹿调查。调查显示,目前洞庭湖麋鹿在90至120头之间,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加。有2个繁殖群,分别栖息在注磁河口与红旗湖,其中注磁河口的种群数量大于红旗湖种群数量。
很难想象,当年它们在洪水中,以怎样惊人的勇气脱离熟悉的人工放养环境,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完全自主地生存下来,而且繁衍壮大,被专家认定是最年轻的麋鹿种群、自然野化最彻底的麋鹿种群和最有前途的麋鹿种群。
“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奇迹。”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主任蒋勇说,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是影响生物学界的重大事件,是标志着我国再引进物种重新适应故国环境的里程碑。
前途漫漫,请君珍重
一个新的繁殖季节即将到来。当来自江苏大丰的麋鹿离开围栏,奔向水草丰茂的洞庭之滨,身后是人们牵挂的目光。
它们将面临的困难有:气候、食物、人类活动以及各种意外。
这16头成年麋鹿里,有11头戴了无线电定位追踪器,能实时追踪麋鹿的活动轨迹。这些追踪器,将为人们研究麋鹿种群提供第一手资料。
“洞庭湖流域野放麋鹿需人类协助生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认为,麋鹿野外放归地点应该具备自然条件适宜、可食植物丰富、繁殖场所适宜、隐蔽条件好、可安全度汛等条件。
目前生存场所和食物不成问题。洞庭湖除了庞大的水域、宽广的滩涂,还有茂盛的植被,苔草、芦苇和成片原生的三蕊柳,既为麋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又有良好的天然隐蔽场所。另外,这些野外的麋鹿,难免会闯入稻田、果园、林地,打扰到人,这就需要人们的保护、帮助和理解。
杨教授乐观地表示,麋鹿的历史分布记录及目前放养实践均表明,麋鹿适应能力很强, 可在不同的气候、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生存,且洞庭湖区为麋鹿的原栖息地,有适合麋鹿的生境。
“麋鹿在这里会比在江苏的海边滩涂活得更好,”湖南师范大学邓学建教授的看法更乐观。邓教授说,麋鹿不像大多数鹿生活在高山地区,而是典型的湿地物种。麋鹿头脸细长似马,方便吃水中的水草;蹄子宽大似牛,使它在泥泞的沼泽能平稳行走;长尾似驴,可用来驱赶蚊蝇,也可以平衡在沼泽地中奔跑的庞大身体。这些特点,都说明麋鹿更适合内陆湖泊湿地的生存环境。
“这里是它们真正的家园,而且它们在这里没有天敌,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我相信它们会活下去。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给它自由,不要干预它。”邓学建说,物种重引入的最终目标是恢复能长期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
此行前途莫测,愿麋鹿君在此间安居,并得到真正的自由。
麋鹿小名片: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
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也采食海藻。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出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公斤,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雄性小鹿2岁长角分叉,6岁叉角发育完全,寿命为20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