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记忆|过年耍灯
2016-02-11 07:38:3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过年耍灯

张星波

在“千年古县”浏阳,人们过春节时特别喜爱耍灯,也善于耍灯。

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龙灯、狮灯、花鼓灯、竹马灯、蚌壳灯等,五花八门,走街串巷,上门表演,迎春祝福。锣鼓声、鞭炮声、笑声、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响彻云霄。千家万户,一齐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海洋中。

龙灯·狮灯

龙、凤、麒麟、龟乃中国四灵,龙则为四灵之首。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祥瑞的灵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黄龙一过,百草皆青。”春天来了,耍龙灯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民俗艺术活动。清嘉庆《浏阳县志·风俗》载:“以竹笼罩布,联络数丈,肖龙形,燃灯其中,数人擎舞,曰龙灯。”舞龙寄托着人们对新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祈盼。

辞旧迎新过大年,旧时浏阳城乡的街道、村寨、庙宇、宗祠,几乎都要扎“龙”耍龙灯。龙灯多为九节、十一节、十三节、十五节乃至百节不等的布衣龙,此外还有青棘草扎成的清吉龙、城郊、南乡一带流行的香火龙,普迹金江黎氏边山故事龙和小孩玩耍的板凳龙。

龙灯队前有长号引路,大锣开道,彩旗飘飘,灯牌闪耀。中间是十几名男子,腰缠红带,高举龙把,一条黄龙蜿蜒数十米。随后是锣鼓队伍,鼓乐高奏。舞龙时,一人手持红珠前列,龙手举把依次摆动,形如龙行。龙灯进屋,含有驱邪避瘟、迎春接福之意,因而百姓都爱“接龙”,并赠送红包,以示酬谢。

狮灯则有大头狮、高脚狮、小狮等,且常与武术表演相结合,舞狮者须作攀登、翻滚、腾跃等高难动作。1997年创建的浏阳市强盛龙狮艺术团,有南狮、北狮和舞龙表演队,队员个个身手不凡,技艺超群。2015年,强盛龙狮艺术团集舞龙、舞狮、武术、烟花于一体的新创节目《烟花龙舞》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花鼓灯

东北的“二人转”早已走进央视春晚,颇有名气。其实,浏阳也有自己的“二人转”,而且历史悠久,那就是花鼓灯,俗称地花鼓,也叫滚灯。

一台花鼓灯由10多人组成,其中旦角一人,丑角一至三人,锣鼓一堂,配有胡琴、唢呐、笛子等弦管乐器,一人执灯引路,称为领班。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一台又一台的花鼓灯走村串户,锣鼓喧天,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花鼓灯节目内容丰富,有《贺新年》《送表妹》《捉蝴蝶》《送郎歌》等,不下二三十个;曲调也变换万千,什么“西湖调”“梁山调”“嫂子调”“采莲调”“木马调”“十字调”等,数不胜数,节奏轻快,旋律悠扬,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爱情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竹马灯·蚌壳灯

竹马灯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但以浏阳特别是西乡竹马最为有名。

旧时年节,浏阳人特别爱耍竹马灯。灯为篾竹扎糊,分马头马尾两截,系于表演者身前身后,近似北方流行的民间舞蹈“跑驴”。另有二人扮小丑带马,一人饰小旦坐车,二人饰马夫推车,穿行于四盏牌灯之间。开始时唱《竹马歌》,接着唱《十转》《贺喜》《十盏灯》等,载歌载舞,配上浏阳特有的八孔大唢呐和双钹、锣鼓,欢快激昂,很有地方特色。

竹马演过以后,再耍蚌壳灯,以蚌舞压轴。大蚌壳也是用竹篾扎的,外面用绸布装饰,并画成蚌壳模样,俨然一只大河蚌。演出时由一俏丽女孩扮演“蚌精”,坐在小凳上,做着各种舞蹈动作,一张一合,甚为形象;另有一丑角扮演渔夫撒网捕蚌,滑稽诙谐。舞时,伴以笛子、喇叭、弦乐,表演戏水打鱼等动作。

如今过年,耍狮舞龙的依然如故,只是耍花鼓灯、竹马灯和蚌壳灯之类的少而又少了,让人在回望岁月时,不免生出些许怅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