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记忆|乡愁,特别的“年味”
2016-02-11 07:37:3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许民彤

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各地的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人潮涌动,到处都是“归家人”行色匆匆的身影;不论身在何方,不论路途怎样辛苦,都要回家。是的,“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话语,道出了中国人回家的心声,还乡的情结。

对于中国人的回家过年、还乡的这种民族文化心理与精神情结,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进行过深入分析,“这是因为有一种特别的年味——‘乡愁’在深深吸引着他们”。每一张小小的车票背后都有一份让人动容的乡愁。在车票的终点站,有家在那头,家里有父母、亲朋、邻里,还有那些分外亲切的老物件、老陈设,以及童年的记忆。“这些‘数以亿计’的乡愁最终汇流成中华民族千古不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个时候的故乡、故土、故人就变得特别重要,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园和生命的原点,一解乡愁”。

的确,回到故乡,与家人团圆,一起过年,这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一种普遍的心理寄托、情感归宿。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传统、重视亲情的民族。“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些古诗表达的都是中国人还乡回家的主题,在这些诗句中,洒落的是人间情,抒发的是团圆意,表达的是回归心,诉说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

乡愁,回家的渴望,还乡的期盼,也是当代文化名家笔下共同的文化主题。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向世人抒发着这样的情怀——“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会老去。”余光中的《乡愁》更是道出了对亲人与故乡的无限思念。无论走到哪里,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永远不会湮灭。

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乡,故乡不仅是我们的生命诞生地,也是我们的精神生命的源头。我们的回家、还乡,是在精神上、灵魂上对故乡的皈依。

有文化学者分析过中国人“回家”的文化根源。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我们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回家过年”的文化记忆、精神情结,大概保存得最为完好,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早已内化为我们的情感密码,成为我们生命的一种惯性行为。

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多是一些民间传说。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虽然很多传统仪式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一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源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是年年春节数以亿计的人们回家还乡的原动力。其实,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更渴望回到一个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